课堂提问艺术浅探.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0162379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提问艺术浅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堂提问艺术浅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堂提问艺术浅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堂提问艺术浅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堂提问艺术浅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提问艺术浅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提问艺术浅探.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提问艺术浅探汉语言文学 韩 婵 指导老师 韩 明内容摘要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可见,教育教学应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是当今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更新观念,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其次,提问要有浓厚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三,提问要注意差异性、全面性,比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来回答,简

2、单的问题则让学困生回答。其四,提问要富于启发性。其五,优化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教师要设计能培养想象力的问题。其六,优化语言教育中的提问,应提出具有双向性的问题。关键词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以,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可见,教育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这就要求教师讲求提问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的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好象一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又好象一颗火种,能点燃学生活跃的思维。那么,该如何

3、把合理巧妙的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达到较强的锻炼的目的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 更新观念,创设环境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课堂中总是不爱发言,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是教师的观念没有更新,环境没有创设好所致。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教师应该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如有偏离教案和预想的,特别是一些听起来很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扼杀,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我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喜欢小枣树?”绝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喜欢小枣树,因为小枣树实在、能结果实。这时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站起来问道:“老师,我可以喜欢小柳树吗?”同学们一听都

4、笑了,都用一种别样的目光看着他,仿佛他不应该喜欢小柳树。这个小男孩一看这情形更紧张了,把头深深地埋了下去。我当时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处理不当,这个小男孩也许以后就不敢提出不同的问题了。于是,我微微地笑了笑,然后点点头说:“唔,这个问题很特别,我喜欢。你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小柳树吗?”说完,我用充满希望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小男孩才慢慢地抬起头来看着我,当确信老师没有批评的意思之后才小声地说:“我觉得小柳树真的很漂亮。”“是啊!小柳树的确很漂亮,它还得到过很多人的赞美呢!如果它不骄傲,不嘲笑别人就更好了。你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非常喜欢你。”这时,小男孩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之后,

5、班里也多了些“另类”的声音。二、 巧妙提问,激发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积极性来源于爱好和兴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提问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它以引人入胜的形式,恰到好处的时机,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学习有趣,是一种享受。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的培养呢?1、次序法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

6、的。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2、铺垫法在讲授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 “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

7、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3、核心法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一课中,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根据这一中心,设计问题为: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再如第十二

8、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深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4、对比法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5、点

9、睛法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例如: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6、推理法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推理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

10、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主要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态各异。在学习了描写狮子的形态那段后,设计这样一个推理问题: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并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像这样的想象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在想象中创新。7、寻究法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

11、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提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8、破题法破题法,顾名思义是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是: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这篇课文设计的问题一解决,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9、连环法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2、如:第十册晏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晏子到楚国去见谁?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又如:第八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设计为: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了什么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同样问题的解答就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10、发散法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设计: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

13、,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11、联系实际法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例如:十一册景阳冈一文探讨的问题是: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了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写到: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说

14、法吗?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不致于把学生孤立起来看待了。 三、 注意差异性,全面性课堂提问“以谁为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问要注意差异性、全面性,比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从中得到听说的训练和启发;简单的问题则让学困生回答,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巧妙运用提问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主体思维的参与下,循路识斯理,遵路识斯真,全神贯注地投入课堂学习。四、 富于启发性,拓展思维巧妙的提问,巧在启发的时机

15、和力度上。正是在学生的的思路阻塞的时候,在学生思维难以启动的时候,在学生渴求而不可得的时候,教师给予及时的准确的指导或点拨,并以奇妙新颖的形式提问,这就使得启发更乐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启发的力度上,提问的“巧妙”体现在问得准、问得精、问得明,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提示思维的线索,指出跨越思维障碍的捷径,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我在教学刻舟求剑时,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告诉我们这篇寓言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尽管学生争相热烈发言,但很少能讲到点子上。学生思维遇到了障碍,显然,这个问题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进一步启发:“同学们请注意,听老

16、师讲个小故事:小雨经常摘青菜喂小兔子,兔子一家三口要吃五瓣青菜叶,天天如此。一次,朋友托他喂家里的那只小兔,而小雨摘菜时仍旧摘五瓣菜叶,喂着喂着菜叶不够了。这时小雨发现自己不对了。那么不对在哪里呢?为什么?”同学们议论起来了,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大家都在互相交换着自己的看法。一个同学像有了重大发现:“他少摘了朋友家的兔子该吃的菜叶!”同学们呼应着:“对,对!”又一个同学大声说:“小雨不知道多了一只兔子,青菜叶也应该增多一些的道理。”“对!他看不到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是的,情况变了,他的办法却没有变。”我听明白了同学们的意思,于是要求大家联系到课文中“刻舟求剑”的那个人,是不是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对!对!说的是同一个道理。情况变了,这个人的办法没有变。”同学们茅塞顿开,都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