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 .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0159333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 .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师:同学们知道课前屏幕上播放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哪一本书?生(齐声):论语师:大家很聪明,说得正确。那么你知道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吗?生: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师:大家很会学习,善于借助注释中的有效信息。那想不想了解得更多一点?投影出示相关介绍: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论语还是出成语最多的书。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论语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排行榜中排第11名。师:看来作为中国人,

2、必须要对论语有所研究,要研究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你头脑中孔子的形象描述出来。生:孔子是个博学的人生: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有远大理想的人。师:看来大家对孔子还是有所了解的,那么老师再给一点系统的介绍。投影出示相关介绍:孔子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是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修订诗经,编纂春秋。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表”。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3、”。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师: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孔庙(投影出示山东、南京、韩国、日本的孔庙图片),单是韩国就有234座孔庙。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孔子的塑像(出示美国曼哈顿、德国柏林孔子塑像),世界许多大学都有孔子学院。师:可见孔子的思想光芒能穿越时空魅力永恒。今天我们借论语八则的学习,走近孔子和论语,触摸经典,感受智慧。二、诵读入境师: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首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让老师看看我们朗读中存在什么问题。生:朗读。(读得较平,有个别字音出错)师:有什么问题?生:字音有读

4、错的,“愠”字读成了wn,“默而识之”的“识”读成了sh。(老师板书这两个字)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什么感情;师:确实缺少些味道,要读出一点古文的味道。古文怎么读呢?(一个学生在下面大声地说“摇头晃脑地读”并做动作)生:读得慢一些。师:对,我们要读得要读得舒缓些,慢条斯理的,读出抑扬顿挫来,可以像影视剧中古人读书摇头晃脑那样,仿佛很陶醉的样子。下面让我们就来陶醉地读一读(投影出示陶醉地朗读)。老师尝试读第一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小声跟读。老师读,不少学生感兴趣地跟读。师:我们同学们是不是也可以选一则自己试试,读给大家听听。(一个学生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师:要注意读好一个字“而”。这

5、个“而”字可是大有学问呀!(黑板上板书“而”字象形写法)它是老夫子腮下的长须,这么一捋,又是一番长篇大论。要重读、慢读以示强调。再挑一则有“而”字的来读一读。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显有点古朴的感觉了。)师:再配点音乐来读好吗?生:读“默而知之”一则,配乐。师:读得不错,有点“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感觉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读一读剩下的几则。(学生齐读,得很投入,不少同学的流露出陶醉的表情。)三、读懂文言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多次朗读,相信大家对论语八则已有所了解,那么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借助注释说说各则的大意,注意这两个任务:1、在有疑问的词语下面打

6、个“?”2、在你认为需要着重强化理解的词语下面打“”。我们要仔细地梳理重难点。(投影出示:仔细地梳理)(学生自学)师:刚才的学习中有什么疑难,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生:“可以为师矣”中的“矣”是什么意思?师:同学可以解答吗?生:是个语气词,相当于“了”。师:课文中还有其他的语气词吗?生:第六则中的“哉”,第一则中的“乎”。可以解释为“呢”、“吗”生:还有第五则中的“也”和第七则中的“焉”。师:找得很好,这些词都是放在句末表一定的语气,不过“焉”字的用法略有不同,大家知道吗?生:(纷纷说)在里面,注释上有。师:很好,善于利用注释的信息学习。生:“是知也”的“知”怎么解释?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7、专家们对这个字也多有研究,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把它作为通假字,同“智”,是智慧、聪明的意思。但我们的书上并没有把它当通假字在注释中标注出来,那我们可以取“知识”这个义项理解为真知”、“真谛”。那么在这一则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知、真谛呢?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师:是啊,那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可要赶快提出来呀!生:“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我不懂。师:是整个句子都不懂?生点头,显得为难。师:其实你是能懂的,我们一起看注释来理一理,好吗?(师问生答,逐字解释)“孔文子”一个叫孔圉的人,“何以”“以何”“凭什么”,“谓”“称”,“之”代“孔文子”,“文”“谥号”

8、。师:连起来意思应该清楚了吧。学习文言文我们就是要这样慢慢疏通,不怕麻烦。“谥号”是美好的称号,说明孔圉生前的功绩是得到肯定的,那么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生(齐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师:很好,理解准确。我们第二个任务要检查一下,哪一位同学愿意把你划出重点词语展示一下?(老师随意拿了一个学生的书)师:这个男孩,划了“说”“罔”“殆”“诲”“”愤“悱”,划了不少。(又一个男孩递过自己的书)师:这个同学划得更多了,他还划了“女”“是”“焉”“反”等等。老师课前也划了一些,和老师的比对一下。投影出示:(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诲女知之乎?(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

9、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三)不耻下问师:老师划了三类词,第一类是通假字,我们要注意掌握。第二类是注释上都有,但离开了注释你未必能准确解释的,老师考同学们一个“学而不厌”的“厌”字,什么意思?生:讨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师:错了,应该解释为(不少学生说)“满足”,这个字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还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了。例如“愤”“悱”等字。第三类这个耻,看起来没什么不理解的,但我们解释为“耻辱”放到句子里并不通顺,它的用法发生变化的,应该解释为“以为耻”。通过仔细的梳理后,我们知道这些词语的用法很重要,我们要牢牢地记在心中,对我们以后学习其他文言文事很有帮助的。这就叫做学有所得

10、。(板书:学有所得)四、深化解读师:弄懂字面的意思之后,是不是就理解了每一则的内涵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这八则,我们用什么方式解读呢?(停顿片刻)很多同学都看过央视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老师的解读很有个性,常常用一些充满哲理的故事,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比如:出示“言寡尤(过错),行寡悔:言语要减少错误,行为要减少悔恨。”师:这一句告诉我们看起来挺深奥的,于丹老师是用网络上的一个小故事来解读的:有个孩子在家中经常乱发脾气,他的爸爸受不了了,就把他领到篱笆边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我就在篱笆上钉一根钉子。”一天下来孩子发现钉了一大堆的钉子,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11、觉得要克制。爸爸又对他说:“以后你能一天不发脾气,就拔掉一根钉子。”这个孩子真的就努力地克制自己,终于有一天,这一天的到来多不容易呀,终于那一天,孩子高兴地对爸爸说:“钉子都拔光了!”但是爸爸指着篱笆上的洞对孩子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好像在亲人的心上戳了一个洞,虽然可以道歉,但洞却永远留下了。”所以说我们要慎行,少犯错误,世上没有后悔药卖呀!通过这个故事来解读,这样就很容易让读者接受论语中的观点了。大家是不是也想尝试用自己的方法个性解读?(投影出示:个性地解读)师:解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学于丹老师的方法,也可以按老师的这种方式来解读。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可以结合相关的背

12、景来解读。投影出示背景: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希望能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但却处处碰壁,遭人冷眼。而他就是在这样不被人知、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依然说道:不怨恨、不生气,可见孔子的自信、豁达,真是有君子之风啊!师:还有其他的解读方法,我们最顺手的是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也可以引用相关格言警句来解读。下面我的论语心得就看大家的表现了。投影出示要求:选择八则中一则或一句试做解读。友情提示: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可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师:在你选择解读的那则、那句下面划横线,并在旁边写写提示自己发言的关键词。(学生思考、讨论。)师:下面我们来交流、展示自己的心得。生:我解读第

13、二则,我觉得在学习中前面的知识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再学习后面的知识就要容易一点。生:我想解读第四则,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个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下面学生都在点头)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争论不出结果问孔子,而孔子也老实地说,“不知道。”生:我在哪本书上看过,这一则是孔子教育弟子子路的,因为子路经常说大话。生:我还知道一个故事也可以解读这一则,北人不识菱,一个北方人没见过菱角,更没吃过菱角,硬充内行,连着壳吃,还夸口我们家屋前屋后地里种的都是。师:我们千万不能像这个北人似的“大愚若智”,而是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大智慧

14、。生:第三则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小故事解读:有一个人家两个儿子分家产,父亲有个匾上有“学问”二字,儿子便把它锯开,一人拿一个字回去。各自按照匾上的字来做,一个拼命地学,一个拼命地问,最后都是一无所成。故事告诉我们的也是要努力学习,也要开动脑筋问。师:看来,学和思连在一起才能成就学问。对于我们积余中学的同学来说,应该对这一条感受最深了,因为我们的校名就是这样解读的:“积学精业、余思致远”(板书:积学精业、余思致远),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呀!而且我们学校的学风就是:勤学好思。相信勤学好思的积学中学的同学们下面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生:我想用一句俗语来解读第七则,“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结合在一起力量就强大了。师:也可以用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理解(板书: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可学之处,每个人都有需学之处。生:孔子曾经拜一个七岁的项橐为师,孔子提出的问题这个孩子对答如流,但他问孔子的问题孔子一个都答不出来,孔子只好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师:孔子确实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有记载:孔子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这个故事还可以用来解读那一条呢?生:我想用论语中的其他一个句子来解读这一则,课前老师放到这个句子,小学里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