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159207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坏乐崩”的社会,整个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为孔子在面对经济、政治、道德、思想等各个方面遭到破坏时,积极寻找一套适合社会发展的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个理论就是后来由其弟子整理的论语中的“仁”学。“仁”不仅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也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 心理论。本文试从“仁”的内涵,体现以及它的施行主体来阐释这一仁学思想。一、仁的内涵爱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一套以“仁”为核心的仁学体系。关于仁的概念,在春秋以前就以出现,到孔子,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人的内涵。论语中出现表述“仁”字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

2、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他的弟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对仁最简洁地回答。当立志于仕途的学生子张问“仁”的含义时,孔子则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并解释道:“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对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场合对仁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但始终脱离不开仁的角色对象人。所以,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孔子仁学的核心内涵就是“爱人”围绕着爱人,孔子提出了血缘亲情爱、友爱。血缘亲情爱,就是以“孝悌”为本的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爱。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3、,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务本)正是体现了孝悌为仁的根本所在。而孝悌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爱。孔子十分重视这种血缘亲情的爱,对宰我的“三年之丧”的辩解提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病也!”对宰我放弃对父母的三年之丧称之为“不仁”。由此可见,孔子心中的亲情之爱就是最基础的仁。孔子把这种血缘亲情爱推之于一切人,就是他的友爱“泛爱众”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缘”(论语颜渊),孔子将仁的思想扩及到“家国同构“的概念中。樊迟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4、雍也)孔子将这种亲情之爱推广及人,就是“泛爱众”即爱一切人。显然,施行仁的范围已经超出了血缘的关系。这种推己及人就是施行仁的方法,它包括忠恕两个方面。冯友兰先生是这样描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人之方。” 这种推己及人的方法,不失为一种伟大智慧。二、仁的外在表现礼 孔子的爱是具有阶级差别的爱,爱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与孔子的保守思想“礼”有很大的关联。孔子注重仁和礼的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既有的礼

5、乐制度,是一种体用关系,这是孔子的一大创新。我们都知道,礼是西周的礼仪道德规范,孔子强调仁礼结合,不过是为了推行仁的思想,使仁通过礼表现出来。孔子曾把礼比喻为出入房屋所必经的门户。孔子说: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而仁是礼的内在表现。又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看来,仅以政令法律约束人,人们对法的遵守只是外在的,而不是出于内在自觉。而以德性来则会达到这种内在自觉,这种就需要以仁的思想加强自己的修养。由此可见,仁和礼就是一对互为表里的关系。三、孔子仁学的现实意义和谐关系的构建孔子的仁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个人,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都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恕道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避免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不失为一种合理的人际交往艺术,能够与人和谐相处,不仅如此,对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国与国之间和平的外交关系都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注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仁”的境界,提高了个人素质,能够巩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和谐社会的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