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实践_1457.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150992 上传时间:2024-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实践_145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实践_145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实践_145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实践_145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实践_145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实践_145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实践_1457.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实践_1457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实践吴惠青 董闺聪为保证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实现,1993年秋季以来,我国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该课程计划构建了一个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这是我国义务教育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单一的学科课程时代的结束,并朝着多样化课程并存及融合的方向转化。自新的课程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对活动课程的理论认识尚显粗浅,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构建活动课程的合理结构,形成活动课程的操作体系,探索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和谐统一,探讨

2、活动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系与武义县实验小学联合课题组开展了“小学活动课程建设”的实验研究,本文仅就活动课程建设研究中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和课程特点的把握,谈谈我们的认识与实践。一、设置活动课程的目的与课程目标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设置活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活动课程建设中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认识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特性的把握以及与学科课程关系的处理等问题。从表面上看,与学科课程并列再设置一个活动课程体系,是为了弥补我国当前单一学科课程在育人中所暴露出的弱点,因而,人们往往容易仅从这一个角度去认识设宣

3、活动课程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单一的学科课程所暴露出来的弊端的认识日趋深化。如: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才能的充分发展,忽视学生的兴趣。实践性环节和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的需求,脱离儿童的生活环境和经验等。而建立在自愿、自觉,自主基础上的活动,能帮助青少年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拓宽和加深知识面,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信念、判断和行为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满足多方面的需求,促进儿童生动活泼地发展。鉴于对学科课程的弱点与活动课程在育人过程中优势的认识,有人提出了设置活动课程是为了弥补学科课程不足,或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辅助性的课程形态”的观点。笔者认为,活动课

4、程设置的直接动因,的确可视为源于学科课程所暴露出来的弊端,试想,如若单一的学科课程能完美、有效地实现“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又何必再设置一个活动课程体系。但笔者又认为,如果把活动课程设置的目的仅仅定位在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上是不够的,往往会产生“就事论事”所带来的某些缺陷,而且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许多现象也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不过从两类课程的教育功能看,可以说是各有优势,虽然在时间的配比、内容的分量上有多少之分,但并不意味着在育人功能上有主次之分,存在着谁去补充或谁被补充的区别。例如,两类课程都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任务,只不过是思想品德,语文等

5、学科课程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方面有所侧重并更显优势,而后动课程则侧重于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养,并显示出其独到的功能。在德育过程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说是“弥补”,两类课程在德育中的作用也是互补关系,而不存在着孰主孰次的区分。再从两类课程所包含的教育内容看,虽说它们之间各有侧重,但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体系,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例如,知识学习,既是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前者侧重于间接知识的学习,而后者偏重于直接经验的掌握;前者侧重于系统知识的学习,后者更侧重于在实际应用中扩大

6、知识领域并形成技能。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很难说是孰重孰轻;如果说是“补充”,也是互补关系。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构建小学活动课程的工作中,将两类课程看作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并认为设置活动课程的目的与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是相通的、一致的,应首先统一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之下,并根据小学的特点,在文字上表述为:“促进儿童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并以此确定两类课程总的课程目标是:对儿童“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幢

7、。我们认为,将两类课程的目标统一在一个总的教育目的之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既有利于保证两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服务于教育的总目标,又有利于在操作的过程中相互渗透和融含,确立活动课程的应有地位,明确两类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相辅相成关系。为此,根据活动课程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与规律,确定了活动课程教育的总目标:“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发展特长。”同时,为了便于操作,又将以上的目标细化为以下五个方面具体的学生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认真负责,诚实勇敢,活泼向上的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守纪律的

8、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2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3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初步具有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初步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体育爱好,有良好的卫生习惯。5培养学生爱美情操和审美能力,有12项艺术爱好和特长。6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精神,创造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活动课程内容体系的构架课程目标的设置仅仅规定了活动课程所要达到的育人功能的预想,而要实现这一预想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使“活动”课程化、序列化,增强规定性和科学性,以

9、确保课程目标得到具体落实。借鉴杜威的经典性活动课程,梅里亚姆等的四类活动课系列设计,综合主题活动课程,学科课程等课程模式,我们构建了一个由五门活动课程组成的与学科课程并列且相互渗透的活动课程体系,即生活训练课、为人教育课、智能活动课、体能活动课和特长活动课(其中特长活动课为选修课,其余为必修课),分别反映活动课程五个方面的具体教育目标和内容纲目。根据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教育功能的特点,要求各活动课之间,内容交叉互补,而不宜分割过清。往往一项活动就有诸多教育内容,涉及品德、智力、体质等等;要有主有次,有分有合,共同完成活动课程的总体教育目标。五门活动课程的旨意及其内容纲目如下:生活训练课:旨在让学

10、生学会生活与劳动。内容包括: 1衣食住行等自我服务,自理能力的培养训练; 2自护、自强、防灾、防险等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培养训练; 3社会交往、社会认识及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培养训练; 4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培养训练。为人教育课:旨在让学生学会做人。内容包括:1文明礼貌、行为规范、遵纪守法等习惯的养成; 2诚实、负责、勤俭、自尊、自信、自强等品性的培养训练; 3“五爱”?思想感情及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等社会公德的培养训练; 4意志毅力、胆略气魄、胸怀气质等心理特性的培养训练; 5民主、合作、竞争、奋斗等现代意识的培养训练。智能活动课:旨在发展学生智力和求知力。内容包括: 1语文、

11、数学、自然等学科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2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智力的培养和训练; 3读书、看报、质疑、提问、查阅、思考等自学求知能力的培养训练; 4种养实验、微机操作、科技小制作等科学意识与科技能力的培养训练。体能活动课:旨在增强体质。内容包括: 1体操、田径、球类、登山、武术等体育类健身训练; 2舞蹈、游戏等娱乐性健身训练; 3卫生保健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4坐姿、站相、体态等人体美的培养训练; 5团结、合作、竞争意识、勇敢顽强等精神的培养训练。特长活动课: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内容包括: 1艺术类特长; 2体育类特长; 3科技类特长等等。三、对活动课程特点的认识任何一种形态的

12、课程都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规范,使之转化为有序、有效的教学实践。我国现行的教学论,主要是建立在学科教学基础上的,因而,套用学科课程的教学规范,或以此指导活动教学是不完全合适的。为保证活动课程健康、深入地发展,必须根据活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之学习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建立相应的规范。而建立以上规范的立足点,是依据对活动课程本质属性的认识与把握。当前,对活动课程的界定,仁者见仁,仅笔者视野所及就不下20种,而对于活动课程特点的概括与抽象更是众说纷坛,如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异步性、超前性、广域性、多样性、趣味性、实效性等等。在

13、实践中,我们根据传统的活动课程理论,结合当前“新的活动课程”的实际,对活动课程作了如下界定:“活动课程是从教育目标出发,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课程。”通过与学科课程比较,从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维度以及从课程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析,经综合,将活动课程的以下三个特性确定为活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一)综合性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强调各门课程是由各科自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所组成的,因而,有利于学生对学科本系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这也是学科课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

14、,使得分科越来越细,人为地割裂知识内在联系的弱点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而活动课程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课程,强调活动内容的生动性与丰富性和知、情、意、行的相辅相成,因而,在活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以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学习与运用的形式出现,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某班组织一次编辑家乡特产的知识小报分组竞赛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运用(或学习)有关的语文、历史、地理等知识,并同时受到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热爱家乡等教育。可见,活动课程的教学从活动内容、活动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二)实践性学科课程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主要的教学场所是教室,主要的教学渠道是课堂,因而

15、,容易割裂知识学习与运用、学习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而活动课程则侧重于所学知识的运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强调学中用,用中学。要求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校内,而且还要在校外,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和生活经验,在与同学的交往、参与集体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并从中获得新的生活体验。所以从某种角度说,学科课程更多的是追求认识价值,而活动课程则偏重于追求实践价值,实践性即是活动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外现形式和内容,其所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也即实践的教育功能。(三)自主性学科课程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形式,对“教什么”“怎么教”都有很强的规定性,强调的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

16、师为主导,学生在“学什么”“怎么学”上“自由度”极校而活动课程则更多的是以学生的兴趣确定活动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选用活动的形式,并允许学生对所参加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较大的选择权。因而,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及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有人提出了“学科课程保证基础,活动课程发展特长”的观点。笔者认为,尽管这一观点对活动课程功能的认识是狭隘的,并且,在实践中容易产生割裂两类课程内在联系的负影响,但就其对活动课程具有较大自主性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效果的认识上,却也不无道理。四、活动课程的教学原则根据以上对活动课程特点的认识,为指导教学实践,我们确定了以下三条主要的教学原则。(一)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活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综合性、教学形式上的实践性等特点,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