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13809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标准报批资料国家标准 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当前,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的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复杂,网络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难以有效应对网络攻击,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等提出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根据国务院的要求, 国家网信部门已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目前正在征求意见。该条例明确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具体范围,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安全保护要求。但是,用于指导具体保护工作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亟需配套标准支撑。此外,我国正在推进全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检查工作,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等

2、也需要相关技术标准作为指导。基于对网络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细化落实,围绕上述目标,结合目前已经开展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组织开展了系列标准的制定,包括信息安全技术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框架信息安全技术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 信息安全技术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检查评估指南信息安全技术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指标体系等。其中,本标准作为信息安全技术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基本要求的配套标准,根据要求提出相应控制措施, 运营者开展安全保护工作时可在该标准中选取适用的控制措施。2017 年

3、4 月,本标准在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组“会议周”期间通过立项, 由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负责。2017 年 10 月,在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二次工作组“会议周” 进行汇报并通过会议决议可以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建议将标题修改为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 。会后, 编制组根据标准周答辩专家意见对标准草案进分修1国家标准报批资料订,完善标准草案内容。1.2编制单位本标准由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公安部三所、 中国科

4、学院软件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编制。1.3工作过程1.3.1成立编制组接到标准编制任务后,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科研机构及测评机构组建标准编制组,编制组成员具有丰富的标准编制经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领域研究经验、信息系统安全控制标准研究经验等。本标准编制组负责人为左晓栋,主要编制人员有周亚超、崔占华、杨晨、张弛、刘雨桁、王惠莅、姚相振、许东阳、唐一鸿、刘蓓、许涛、蔡军霞、程浩、王啸天、刘迎、张格、唐旺、于盟等。1.3.2制定工作计划编制组首先制定了编制工作计划, 并确定了编制组人员例会安排以便及时沟通交流工作情况。1.3.3研究国内外政策标准资料该标准编制过程

5、中,主要研究参考了 NIST SP800-53 联邦信息系统和组织的安全和隐私控制 NIST 增强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框架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 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指南 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 等政策规定和标准规范。1.3.4确定编制内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规模不同,对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技术强弱各异。制定统一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有助于运营单位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按需做好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工作。为此,标准编制组在确定标准内容时,一方面借鉴国外关键基础设施保护要求,2国家标准报批

6、资料重点参考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的 SP 800-53 联邦信息系统和组织机构安全控制建议(第四版,2013 年 4 月发布)、增强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框架(2014 年 2 月发布),另一方面深入研究我国网络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有关规定,将其转化为安全控制措施。 针对风险识别、安全防护、检测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五个环节,从资产识别、环境识别、访问控制、数据保护、保护规程、人员安全、维护、审计、物理与环境保护、检测规程、评估要求、持续监测、安全预警等方面提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应实现的安全控

7、制措施。1.3.5编制工作简要过程按照项目进度要求,编制组人员首先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内外标准文件进行反复阅读与理解, 查阅有关资料, 编写标准编制提纲, 在完成对提纲进行交流和修改的基础上,开始具体的编制工作。2017 年 2 月,研读政策和标准文件,调研了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参考NIST联邦信息系统和组织机构安全控制建议,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安全法 相关要求,提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要求,形成标准草案第一稿。2017 年 3 月,编制组召开研讨会 , 以前期成果为基础,经多次内部讨论和研究,组织完善草案内容,形成标准草案第二稿。2017 年 4 月

8、,标准通过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WG7组会议讨论,获得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立项。2017 年 5-8 月,标准编制组继续研究讨论,并与其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进行交流,根据标准周上专家及参会企业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进一步修订。2017 年 10 月 11 日,参加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相关标准专家评审会,会后编制组开会讨论,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标准草案内容。2017 年 10 月 16 日,在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二次工作组“会议周”进行汇报并通过会议决议可以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建议将标题修改为 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会后,编制组根据标准周答辩3国家标准报批

9、资料专家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修订,完善草案内容。2017 年 11 月至 2018 年 5 月,编制组完善标准内容,并根据专家评审会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2.1编制原则本标准的研究与编制工作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注重综合性和适用性。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 一方面充分吸收国内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经验,参考美国 NISTSP800-53 联邦信息系统和组织机构安全控制建议、 增强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框架等国外标准,一方面注重落实我国网络安全法、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有关规定, 同时结合全国范围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10、网络安全检查工作成果, 保障标准内容涵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的各个环节,且提出的控制要求符合我国实际。二是突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为了确保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标准编制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标准编制组广泛吸收了网络安全领域的国内多家科研机构、检测机构等人员作为标准编制组成员; 另一方面标准制定过程中, 也不断地梳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需求, 保障标准内容既符合产业发展现状, 也与用户的业务应用需求密切相关,为标准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供支撑。三是注重需求引导。 在编制标准过程中, 标准内容的确定不仅参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现状,还充分考虑了当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的安全威胁、政府部门、

11、企事业单位针对其安全保护的需求等, 着力促使本标准可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部门、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中的其他参与者参考。2.2主要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在风险识别、安全防护、检测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环节应实现的安全控制措施。适用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行维护、退出废弃等阶段,可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部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中的其他参与者参考。4国家标准报批资料本标准研究提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框架,分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过程中所涉及的角色和职责, 提出不同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

12、对象都应满足的通用安全要求,主要包括系统开发与供应链安全、系统与通信保护、访问控制、数据保护、配置管理、维护、应急响应与灾备、审计、风险评估与持续监控、安全组织与人员、物理与环境保护等。针对当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存在的安全问题,借鉴国际标准,根据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重点提出了有关供应链安全、组织与人员安全、跨境数据传输、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本标准将为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对提高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实现国家网络强国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三、知识产权情况说明本标准不涉及专利。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本标准充分参考

13、 ISO/IEC 27001:201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美国 NISTSP 800-53联邦信息系统和组织机构安全控制建议 、增强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框架等国外标准,落实我国网络安全法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有关规定。五、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基于对网络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细化落实,围绕上述目标,结合目前已经开展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组织开展了系列标准的制定,主要有以下五项标准。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框架作为基础标准, 阐明构成框架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4、统一通用术语和定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基本要求作为基线类标准,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开展网络安全保护工作提出最低要求;本标准作为实施类标准,根据基本要求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检查评估指南作为测评类标准, 依据基本要求明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检查评估的目的、 流程、内容和结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指标体系作为测评类标准,依据检查评估结果、日常安全检测等情况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状况进行定量评价。5国家标准报批资料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本标准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行重点保护。因此,本标准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GB/T22239-XXXX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不矛盾、不冲突、不重复,未修改或降低等级保护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信息安全技术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编制过程中未出现重大分歧。七、标准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