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的习俗.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0136485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春节的习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春节的习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春节的习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春节的习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春节的习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春节的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春节的习俗.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倒霉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予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降临,家家户户都要清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处处洋溢着欢高兴喜搞卫生、干洁净净迎新春的欢快气氛。 3、腊月二十

2、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慎重,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倒霉,预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终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围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

3、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饰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风俗和信仰,寄予着人们对将来的盼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头,这顿年夜饭要渐渐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始终要吃到深夜。依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

4、情,又有对降临的新年寄以美妙盼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制造出喜庆喧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消遣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庆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喧闹开心的时候。大年夜.丰富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聚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

5、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鼓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设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挨次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庆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美丽的衣服,装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

6、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着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庆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劲,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进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预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由于“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行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

7、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很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宠爱的传统工程,比方,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消遣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奇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着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进展奠定了物质根底。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进展必不行少的条件,远古人们靠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别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进展,祭祀社火的仪式渐渐

8、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消遣活动。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受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奇: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全部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

9、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法规。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头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形状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掩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殊喜爱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消失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损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恐吓怪兽,果真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利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利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