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0135874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一、动手操作、激趣揭题。1、考眼力:*比*长?a、铅笔和圆珠笔b、书的上面和右边2、量桌面为什么数不同?3、导入揭题:我们规定一个长度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长度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4、出示1厘米,讲述1厘米太短,测量不方便,所以把很多个1厘米连起来,这样就变成了我们用的尺子。(边说课件边展示)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探究一:认识直尺1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看看尺上有些什么?2交流:刻度数(从0开始)、刻度线、厘米。探究二:认识厘米1看一看:尺子上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你能找出来吗?2比一比:用你的两个手指比划

2、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投影演示)3记一记:仔细看着,拿开尺子,你还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闭上眼睛,你还记得吗?4找一找:想想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和1厘米差不多?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探究三:认识几厘米1、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那2个1厘米是几厘米?(2厘米)2你能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长吗?(用完整的话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3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4小组活动:你能从尺上迅速找出5厘米长吗?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5、小结:两种方法(

3、从刻度0开始,不从刻度0开始)哪种能一眼看出来?(从刻度0开始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6、你还能一眼看出其他的厘米数吗?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一)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1量整厘米数。(1)、出示例2说说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铅笔的左端对齐刻度0,右端对齐刻度6,长6厘米。)线段呢?(2)、你会照样子,量长度吗?(左端对齐刻度0,右端对齐刻度几就是几厘米。)(3)、动手量一量练习卷上线段1的长度,把你量得的结果写在右边的括号里,看哪个组的同学最先完成。(汇报答案)2量非整厘米数。(1)请每组的男生量出线段2的长度,女生量线段3。(2)汇报展示:线段2比8厘米短一点,线段3比8厘米长

4、一点。(3)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4)、请你量出练习卷上长方形长边的长度并汇报。(大约5厘米)(5)、你用的是下面哪种量法?比较哪种有误,为什么?并更正(6)、小结:(量物体的注意点)a、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b、尺子要放平(6)“想想做做”第3题。集体订正,指出:知道了食指和手掌的宽就可以把它们做为身体尺,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7)请你估测一下你的中指长,说一说;课本短边的长,说一说;文具盒的长。(“想想做做”第4题。)把你估测的结果

5、填在书上,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二)画整厘米的线段。1示范画,检验。2练习(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四、总结延伸。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2布置延伸作业。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

6、”“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1)你还想量哪些物体的长度?(量长的物体用米,下节课铺垫)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