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131887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知识结构专题线索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线索一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线索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2、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线索三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源远流长,学校、书籍、图书馆等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民族间、中外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圈形成和扩大。考点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时期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和发展)孔子创立儒学,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西汉时期(改造和正统)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

3、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此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隋唐时期(挑战与危机)佛、道、儒三教并存,玄学盛行,儒学危机,儒家学者掀起复兴儒学运动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王守仁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4、,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内涵表现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孔子提出“仁”;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有家国情怀的体现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墨家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的内

5、容,孟子与屈原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主张和而不同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深化提升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使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

6、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发展(1)儒学地位: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与儒学相互交融,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3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哲学化: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经由宋代理学家的改造,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2)儒学佛道化:主要表现在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3)儒学世俗化:程

7、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成员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历史概念“仁”与“礼”、致良知“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致良知”的提出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正式完成。儒学发展的历程及特点以李贽、戴震、颜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

8、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科技、医疗与文学艺术时期概况先秦至秦汉科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蔡伦改进造纸术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史书:史记汉书文学:春秋末年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赋、乐府诗魏晋至隋唐科技: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唐朝雕版印刷金刚经、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朝僧一行“地球子午线长度”、孙思邈的千金方、唐政府的唐本草文学:魏晋时期的建安文学、田园诗

9、、民歌、唐诗艺术:东汉末年,书法成为艺术;魏晋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文人画兴起;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艺术辽宋夏金元科技:北宋出现活字印刷术、北宋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和简仪、元朝王祯的农书文学艺术:宋词、元曲、话本;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山水画突出,注重意境。文学艺术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少数民族文化:契丹文字、女真文字、西夏文字、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明清科技:传统科技继续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文学艺术: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

10、成就,文学艺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深化提升1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变革,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促成了唐诗的繁荣。(5)宋元时期,商品经济与市民阶层的壮大,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2市民阶层壮大对中国

11、文化走势的影响(1)在士林风气上,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主要的出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了士人标榜的信条。但到了明朝,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2)市民阶层兴起对晚明学术的影响,晚明学术一大特点是启蒙思潮对人性的解放。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都从各自的角度阐释新的经济条件下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革要求,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3)除反抗封建礼教这点之外,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已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主流的儒家思想与宗法文化

12、。(4)市民阶层兴起促使世俗文学的发展。世俗文学的创作达到了高峰,知识分子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市民阶层,了解市井百姓的生活状况、生活情趣,熟悉大众的语言,甚至商业行情。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特点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统一性从秦汉时期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保守性中华文化具有稳定性,如中原地区农耕文化模式的稳定性,或称之为保守性开放性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和影响(2)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

13、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3)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原因政治、经济原因: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纵观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其繁荣时期无不是国家政治稳定、民族统一、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文化原因: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在

14、这种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了充实。其他原因: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历史概念魏晋文化与魏晋风度魏晋时期是一个思想自由开放、个性极其解放的时期,它对以往的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造,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逐渐脱离了世俗生活,摒弃了儒家的道德准则,转而追求道家的无为而治,形成了魏晋时期特有的魏晋风度。考点三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学校教育官学:汉朝设立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私学:春秋时期产生,孔子“有教无类”;唐朝以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

15、形式。宋朝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印刷书籍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图书馆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如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深化提升1“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大体形成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视频课件/素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