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第十三中学高一语文第三册试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129851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水第十三中学高一语文第三册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衡水第十三中学高一语文第三册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衡水第十三中学高一语文第三册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衡水第十三中学高一语文第三册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衡水第十三中学高一语文第三册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衡水第十三中学高一语文第三册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水第十三中学高一语文第三册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衡水第十三中学高一语文第三册试题 组题人 李燕云第I卷(共30分,每小题3分)一 (1-4题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晕眩(yn xun )亘古(n) 搽粉(ch) B裨益 b 瞠目(chn)麻痹(p)C慰藉(ji) 弄堂(nng)狭隘(i) D旋涡 (xun w) 贻误(y) 横蛮(hn) 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迷惘翱游 自鸣得意汗流浃背 B磕绊 游弋 既往不咎 入不付出C羱羊甄别 怨天忧人 不计其数 D船棹 蛰居直截了当 五彩斑斓3、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公共汽车正在行驶中,前面一骑摩托车的男子突然变向横穿马路,眼看两车就要相撞。

2、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嘎”的一声,公共汽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生。车上乘客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议论纷纷,怨声载道。那翻倒在地的骑摩托车男子迅速爬起来,一阵东张西望之后,未见交警身影,继而义无反顾,翻身上车,扬长而去。司机不禁怒形于色,大声斥责那违反交通规则的男子。 A、扣人心弦 B怨声载道 C义无反顾 D、怒形于色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松针、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B、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

3、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C、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D、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将群众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和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主要标准,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群众生活的观念开始改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

4、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

5、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

6、定了基础。 5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6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项是( )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 白信号通路。 C在生物化学和

7、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 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 研究方法,这

8、样才能取得进展。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

9、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8、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游玩,游览。B、鲍叔遂进管仲 进:推荐,进献。C、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既:既然。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肖:不贤,没有才能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师不必贤于弟子D、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

10、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之贤的一组是 (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A、 B、 C、 D、 第II卷(120分)四、(23分)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译: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译:12.阅读下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

11、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释】官舍:官吏的住宅。王禹偁:宋代诗人、散文家。本诗作于淳化二年(991),当时整理因仗义执言,受小人毁谤,被解知制诰职,贬为商州团练副使。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请对本诗第二联的内容、写法和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4分) 论者多赞第三联“拂”、“侵”两词用得好,请你结合本联内容简要说明其中理由。(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化为狼与豺。2)谨庠序之教,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一去紫台连朔漠,_。4)丛菊两开他日泪,_。5)大弦嘈嘈如急雨,_。

1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墓碑后面的字鲍尔吉原野 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精疲力尽的女人。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桔色的颗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被绊倒。 -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荒地之间,遇到坟茔。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这就像边地旅行,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石碑后面还有一行字:妈妈我想“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高 考 资源网。这个字被埋在雨水冲下的土里。 我伸手摸了摸,字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字大,歪歪扭扭,如奔跑、踉跄、摔倒。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代为19661995。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 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她是怎么死的?她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