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12728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1.公输 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

2、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字音:郢ying犀兕xisi鼋鼍yuantuo鲋fu鱼文梓zi楩pian楠长zhang木 B词语:“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舍”通“捨”:放弃。例句:舍其文轩“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C古今异义: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D一词多义: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

3、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当作。例句:以牒为械见: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E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翻译: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2.孟子两章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

4、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

5、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

6、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字音:畎quan鬲ge敖ao傅说yue B词语:畔:通”叛”:背叛。例句:亲戚畔之“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拂”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句:衡于虑 C一词多义:之:的。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指城郭。例句:环而攻之而:表承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拂:违背。例句:行拂乱其所为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于:介词,在。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词,从。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给。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古今异义:亲戚:古义:内

7、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E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

8、: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3、鱼我所欲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详见上一课)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

9、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A字音:蹴cu B词语:“得”,通“德”,动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乡”同“向”,原先,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C古今异义: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 D一词多义:与:读y,句末语气词

10、,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于:介词,表示比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E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断,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

11、焉!(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翻译: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庄子故事两则选自庄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大师庄子,世与老子并称,代表作庄子,又称华南经;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司马迁曾指出,“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

12、是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无论就理论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庄子的学识也极渊博,“于学无所不”,因此,老子只类似一首长篇哲理诗,而庄子的文章则是洋洋洒洒的哲学长篇,已然形成专题论文的风格了。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A词语:止:栖息。于是:在这时。全:完全,确实是。 B一词多义: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动词,威

13、吓,恐吓。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例句:夫远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译文: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原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原文: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

14、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为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 A词语: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B古今异义: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鄙:鄙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指行为不正直。忠:尽力做本职。(忠之属也。)今:忠诚,忠实。狱:案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监狱。情:以实情判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虽:即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再: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又。 C一词多义: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问其故。以:凭,靠,何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