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湿球温度差的原因.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12634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干湿球温度差的原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干湿球温度差的原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干湿球温度差的原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干湿球温度差的原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干湿球温度差的原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干湿球温度差的原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干湿球温度差的原因.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干湿球温度差的原因干湿球温度表:用一对并列装置的、形状完全相同的温度表,一支测气温,称干球温度表,另一支包有保持浸透蒸馏水的脱脂纱布,称湿球温度表。原理:当空气未饱和时,湿球因表面蒸发需要消耗热量,从而使湿球温度下降。与此同时,湿球又从流经湿球的空气中不断取得热量补给。当湿球因蒸发而消耗的热量和从周围空气中获得的热量相平衡时,湿球温度就不再继续下降,从而出现一个干湿球温度差。干湿球温度差值的大小,主要与当时的空气湿度有关。空气湿度越小,湿球表面的水分蒸发越快,湿球温度降得越多,干湿球的温差就越大;反之,空气湿度越大,湿球表面的水分蒸发越慢,湿球温度降得越少,干湿球的温差就越小。(当然,干湿球的

2、温差的大小还与其他一些因素有关,如湿球附近的通风速度、气压、湿球大小、湿球润湿方式等有关。可以根据干湿球温度值,并将一些其它因素考虑在内,从理论上推算出当时的空气湿度来。干湿球温度表是当前测湿的主要仪器,但不适用于低温(-10以下)使用。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改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和引导员,指引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3、,体会学习知识的快乐!二、教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

4、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三、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中一年级,比较缺乏生态学理论知识,要让他们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采用直观手段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建立这个基本的生态学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

5、人,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学生而言,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这个探究实验仍有较大的难度,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概括表达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四、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层次、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及以上分析,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理解生物可以影响环境甚至

6、可以改变环境; 4、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及表达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学会探究实验的过程,初步掌握测量和统计的方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初步尝试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的生物学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本节课题内容就是探讨生物怎样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改变环境:一

7、、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二、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就知识点而言比较简单,而教材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即学会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和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主要内容是一、分析资料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结论;二、探究实验得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结论。由于初一学生刚接触这两种学习方法,因此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而且这两种学习方法的掌握是新教材的重要目标之一,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也是今后探究生命科学的必备能力。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重、难点:五、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也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

8、点。 3、对学生进行两种技能的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即一是使学生学会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二是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六、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达成教学目标,形成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资料分析用讨论法进行交流分析;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完全按照实验法展开;对于技能训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适宜采用启发式教学开展双边活动。本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9、的方式展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框架,使学生感知正确鲜明,印象深刻,了解前后知识的联系,从而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愉快全面地接受新知识,还能顾及个别差异,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七、学法指导观察、讨论、分析,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理念,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材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提供了四幅图片和有关文字资料。怎样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上完课后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进行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

10、论的方法来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以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一幅图片,以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通过交流,提高了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理解的能力,达到了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的目的。对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我采取的办法:是课前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把不同层次的6名学生编成一组围坐在一起,确定组长一名,记录一名,交流发言代表一名。课上进行讨论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

11、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八、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识,引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二)创设情景,探求新知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讨论: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沙漠中的骆驼沙漠中的骆驼刺寒冷海域中的海豹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并结合课本19页的相关内容。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下面一个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

12、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蝗虫的保护色;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

13、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第四步、巩固练习:1、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们就行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1)鱼的身体左右侧扁,呈梭形,具鳍对水的适应2)仙人掌的茎厚实多汁,叶变化成叶刺对干旱的适应3) 虎豹等猛兽等都具有锐利的牙齿和尖锐的爪捕食的适应4)鹿、兔、羚羊等动物奔跑速度很快躲避敌害的适应2、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总结: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14、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

15、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设计意图: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解均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经验与享受中展现出来,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园环境问题、中午草丛和灌丛的湿度等问题的发现、辨析及解决这些,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和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探究“测量不同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的方法和策略,而且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掌握了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交流:让同学交流课前布置的探究植物影响空气湿度的测量结果。讨论:1、为什么测量时要选择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这样三个环境的空气湿度?2、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的湿度会有什么区别,请作出假设。3、测量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边吗?(裸地、草地)测量灌丛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4、在记录数据时,每次应多记录几组数据,算出平均值后,作为测量的数值,为什么?5、分析表格并进行讨论:裸地草地灌丛早中晚(1)比较早晨时三处测得的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2)比较草地一天早、中、晚的空气湿度,能说明什么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