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名家趣闻.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012570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篆刻名家趣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篆刻名家趣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篆刻名家趣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篆刻名家趣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篆刻名家趣闻.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篆刻流派及篆刻名人名家趣闻 在漫长的篆刻发展过程中,各种风格各异的流派以及为数众多的篆刻家层出不穷。文彭、何震文彭,字寿承。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善书画尤精于隶书,篆刻娟丽清雅。何震,字主臣,是文彭的学生,精于文字学,治印一变文彭之风呈现古朴苍劲的风貌。宋元以来的印材大多为牙章由文人篆印,工匠雕刻。传说至文、何开始以“灯光冻石”(青田石一类)治印,风靡印坛。印材的改革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彭、何震努力扬篆刻艺术被尊为篆刻之祖,作品在明代被奉为典范。何震的风格名重一时、后人推之为皖派(也称“黄山派”、“微派”)的开创者,与文彭合称“文何”。皖派、徽派开创者为明代何震,继何震之后,首先有苏

2、宜、程朴、朱简等专学秦汉,风格苍古朴茂。到明未,汪关父子一变何震之法,专攻汉铸印,以工整流利为其特点。至清初,安微县人程邃、巴尉祖、胡唐、汪肇龙努力改变当交的习气,在篆法布局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人称“歙中四子”。这一发时期的诸家由于他们几乎都是安徽籍人,故历史上一般总称为“皖派”(或徽派),并宗立派的邓石如(另行介绍)因为是安徽怀宁人,也有称其为“皖派”的。这种注重籍贯忽略艺术风格的划分方法,常常缺乏严密的科学性。故往往同属皖派,风格却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皖派”在清代影响广泛,浙江山阴的董洵、王声、江阴的沈风,甚至浙派创始人丁敬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汪关字尹子,原名东阳。明未人,安

3、徽黄山人,寄居娄东(江苏太仓)。篆刻虽属皖派。却与文何风格不同,白文刻意仿汉,能在工稳中再现汉印自然的情趣,成功地运用印文的并笔,破边手段,发展了篆刻技法。善以冲刀治印,刀法稳实,布局谨严。所以他的作品成为印家学习汉印有榜样,后世不少印家是通过汪关的作品来领悟汉印的神韵的,例如乔居常熟的莆田人林臬就受到他很深的影响。浙派浙派是与皖派同时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敬创始,继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等人。黄易是丁敬的学生,蒋仁和奚冈也都师法丁敬,四人的篆刻风格比较接近,但又各具特色,蒋仁以朴拙取胜,黄易和奚冈则以秀逸著称。因为他们都是杭州人,所以后世合称为“西冷四家”。又有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之而起,由于他们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后人就把他们连同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合称“西冷八家”。浙派与皖派一样,都崇尚秦汉玺印,刀法上成功地应用涩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所以有“歙(皖派)阴柔而浙(派)阳刚”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这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