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提纲.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0119539 上传时间:2024-02-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考试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考试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考试提纲.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论1、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他人存在的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和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2、 社会心理分类系统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思想3、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科学,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4、 1908

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英国本能主义心理学家麦独孤;192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出版以实验为基础的。5、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主要分为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场理论和角色理论。n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强化理论认为行为主要通过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在环境作用下,人们会学到某种行为,多次的学习会形成习惯;当类似或相同的情境再次出现时,人们会采用惯用的方式作出反应。联结: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强化: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需要的满足与愉快的后果对人们进行某一行为的促进作用,反之则抑制)

3、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效仿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交互决定论;社会行为背后有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等社会学习过程缺:忽略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倾向把人看成简单利益驱动的动物 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的给予回报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社会交换理论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奖赏与行为)、刺激命题(刺激与反应)、价值命题(价值与行为)、剥夺满足命题(满足后经历的时间间隔增加会提高满足的价值)、攻击赞同命题(预期的奖赏是否实现影响行为方向)、理性命题(人们的行为选择会同时考虑价值会成功的可能性)缺:忽视个人内在价值取向n

4、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人的行为取决于人对社会情境的知觉和加工过程,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认知的心理过程要经过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进行社会判断等不同阶段。 认知失调理论当个体的各认知因素之间不一致时,认知的主体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和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失调的情况: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经验的矛盾失调的程度取决于对个人生活的重要程度、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减少或消除失调:改变行为、改变态度、引入新的认知因素 图示理论图示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构,它有助于信息

5、加工和回忆推理。 认同理论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认同和解释(群体认同、角色认同、个人认同)过程构建了社会本身,个体可以按照其期望的方式,对其所处的情境自由进行认同选择。 社会同一性理论社会分类、群际比较以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自我类化理论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要让位给社会同一性;人们对某一群体认同时,就会出现去个人化与自我刻板。类化:当我们知觉事物时,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进行归类。社会类化: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它在认知水平上扩大了群体间的差异,缩小了群体内的差异。n 角色理论一种试图从

6、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同时也重视个人可能的角色创造来源: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社会学):人们对物理和社会环境的各个对象进行指称的用语和分类,隐含着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共同行为期望;分类用语中有各种指称社会地位的符号,这些符号引导着相互作用双方共同的行为期望,并被打上了各种角色的标签;人们用各种名称指称自己,这些指称自己的身份名称已经成为个人自我的一部分,引导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期望;行为受相互作用的共同期望引导,并不被简单决定;社会相互情境赖以存在的大社会结构决定着一个社会的角色创造的程度。结构功能论(人类学):一个社会系统是由各种社会身份和地位构

7、成的,这种结构能够决定人们的行为。角色扮演技术(心理学):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和自身社会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的履行自己角色的技术。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态度和价值观基础角色冲突: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时所出现的矛盾心态(取决于角色间共同性及角色限定性)角色期望:外在社会对社会结构中占据一定位置的人如何行为和如何看待事物的期望角色创造: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角色偏常: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角色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行为动力系

8、统的良性/恶性)n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着个人指向特定对象和在特定情境中的社会行为,并且个人与周围世界、他人及作为客体的自我的关系,也是由其自我价值定位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的。四个基本命题:人需要解释自我与所在世界、人寻求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自我行为的终极理由体系、自我价值定向决定人与自身环境的关系自我价值:个体选择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价值评判所获得的关于自身总体价值的概念自我价值定向:个体用以评价自身价值的价值标准和体系的择定自我价值支持:个体对自身价值评判的结果体验自我价值保护:个体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

9、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6、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档案法、调查法(问卷、测量)、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准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被研究的情境,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优:自然情境,效度高、更适用于现实生活、无需干扰缺:难以控制、人力财力物力的花费、研究者素质要求高现场实验: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有效的控制的实验优:可控、真实情景导致可靠性高缺:控制有限7、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分析与综合原则、交互作用分析原则、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伦理性原则社会心理发展1、 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

10、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被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2、 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是与社会化相对的概念。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步进行、同步实现的。3、 语言是人类劳动和社会过程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化进程。4、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亚社会认同5、 社会化的影响源文化:为个体提供社会化的规范;培养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认同,以成为特定的社会角色;文化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模式。家庭的特殊作用: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教养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专断、容忍、权威)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个

11、体自由选择的,具有高认同感,它是一种亚文化群体;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极少带有强制性,往往是成员在对社交、安全等的满足中自然实现的;同辈群体中的交往对象是社会比较的参照对象。学校:学校文化的影响、教师威信与教师期望媒体:电视、网络、偶像崇拜6、 社会化的结果:获得语言认知能力,学会根据社会道德规范制约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7、 性别角色: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8、 成人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人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构,而在承担正式社会责任后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9、 态度:个人指向一定对象

12、,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构成要素包括认知成分(在知识、感念基础上形成的倾向性思维方式)、情感成分(建立在认知基础上)、行动成分(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意动效应)。态度的维度:指向(肯定/否定)、强度、深度(卷入程度)、向中度、外显度(双重态度模型理论)10、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需要的满足与情绪性体验、知识、家庭、群体参照、文化因素、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11、 拉皮埃尔挑战(种族歧视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12、 双重态度模型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自动化的、内隐的态度;一种是外显的态度。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分离,是导致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人的内隐的

13、偏见态度是自动激活的,更容易把负面特征联系到自己存有偏见的群体;在意识层面上,人们在外显态度上表现出对不同群体是平等尊重、没有偏见的。13、 态度的测量瑟斯通量表:是/否优:每一个题目都有态度上的明确定义,而不是平均考虑态度对象的各个方面得分在态度强度的意义上汇聚成了态度的总分,符合统计学原理被测者易于反应计分容易缺:编制复杂、11点量表审计困难、难以发现被试的任意性习惯反应李凯特量表:五/七点计分优:编制简单、各题目间的一致性高缺:不及瑟斯通量表敏感、不同的反应模式会产生相同的总分、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被试的反应倾向语义差异量表:测评情感倾向维度、力量维度、活动维度优:考虑到人们的态度不是简单

14、完全肯定或否定的、编制简单投射测验内隐态度测验(情绪stroop效应)态度的实证测定(距离测量、生理测量)认知社会心理学1、 社会知觉是最初由布鲁纳提出的概念,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类型:自我、他人、人际)2、 概念区别社会认知:特定社会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包括社会认知,也包括社会推理等。印象: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3、 印象信息选择倾向:自然特征(性别种族外表)、社会特征(角色)、心理特征(人际关系智力)形成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

15、式中心品质理论能够解释加权平均模式,人们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并不是平等的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4、 对他人知觉的内容个人属性与状态:身体特征 心理特质、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 表现行为团体属性与状态:部分特性 全体特性、团体状态5、 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印象的形成的现象。近因: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一般来说,近因效应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受到心理特质的调节作用。 晕轮效应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的所有特点。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变成了现实。实现步骤:知觉者对目标人物抱有一种期望知觉者按与期望一致的方式行动目标人物解释知觉者这一行动目标人物用行动对知觉者作出反应知觉者解释目标人物的行动与自己最初的期望一致纠正方法:知觉者对目标人物的补偿、目标人物积极尝试 认知启发人们并不对他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