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11302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例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例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例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例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例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例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作者:孙树德【摘要】:错误伴随着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笔自然、动态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学习错误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情况,蕴藏着很高的教学价值。教师应善于发现错误,善于活用错误,挖掘“错误资源”潜在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反思错误,力求真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试图通过教学实例,谈一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关键词】: 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策略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然而,在实际

2、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追求“完美流畅”,往往不顾或者逃避“错误”这个生成的资源,不暴露学生的错误,不考虑学生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急于寻找正确的答案,从而丢失了课堂中很多难得的“亮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这种数学教育的契机,让错误演绎课堂的精彩呢?本文试图通过课堂实例,现将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策略的几个方面归纳如下。1 容纳错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ABDHGFEC图1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换位思考,不斥责、不挖苦学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遵循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

3、认知规律,以“宽容之心”允许、包容、接纳学生的错误,同时鼓励学生,培养其自信心,进而巧妙、合理挖掘错误资源。案例1:学习“勾股定理”后,我发现有一道题很多学生都做错了。问题:如图1,在长方体中,AB=6cm,BC=4cm,BF=5cm,若在点A处有一只蚂蚁,在点G处有一块甜食,蚂蚁想吃到甜食,求蚂蚁爬到甜食的最短距离?出示题目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路。生1:要沿着长方体表面展开图爬行,我选择了正面和右侧面进行展开,展开图如图2所示,求得爬行最短的距离是这时,我心中非常清楚这位学生思维存在局限性,所谓的“最”是要在比较之下的。当我准备否定他的答案讲解标准答案时,发现下面的同学正按耐不住的讨

4、论起来,我灵机一动,不如允许、容纳他的错误,不急于点出他的问题,让其他同学讨论解决,看一看有没有意外的精彩。师:这是最短距离吗?大家说说看。生2:(迫不及待地)我觉得他的解法不妥,我选择了正面和上面进行展开,展开图如图3所示,求得 所以我认为最短距离是FBAEGC5cm4cm6cm图26cmFABEHG5cm4cm图3DHGFAE4cm图46cm5cmDCBAO生3:(把手高高的举起)不对,我认为蚂蚁有三种爬行路线,为什么蚂蚁一定要像图1、图2爬呢?就不能选择左侧面和上面进行展开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众生恍然大悟)展开图如图4所示,求得这个结果不一定正确,但不能忽略它。师:很好!那你如何选择最

5、短距离呢?生3:我们应该分别求出三种爬行路线的路程,比较 就知道最短的距离是(大家纷纷给这位同学热烈的掌声,投去赞赏的目光)分析:此案例中, 初学者很容易受直觉思维的影响,只考虑了一种路径,不能全面考虑需对多种路径进行比较,学生犯错是正常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不能回避或遮盖,更不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相反,有意展开错误,也许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在老师的宽容、鼓励、引导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2 活用错误,挖掘蕴藏的教学价值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真实的想法,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通常,学生的错误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成分。教师应善

6、于活用错误,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从错误中深化认知、领略成功1。2.1错中变式探讨,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错误和更好的理解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变式探讨,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场所。 案例2:在一次“三角形”测验之后,对于题目“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长3cm和5cm,则其周长是 cm”,很多学生漏了答案,针对这个典型错误,在评讲答案之后,我又做了以下两组分层变式设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第一组

7、分层变式设计:(1)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长3cm和5cm,则第三边长是 cm。(2)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长3cm和5cm,则第三边长取值范围是 cm(3)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长3cm和6cm,则第三边长是 cm(4)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长acm和bcm(其中ab),当第三边长只有唯一答案时,a与b满足的关系是 第二组分层变式设计:(1)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角为30,则另外两个角分别等于 度。(2)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角为100,则另外两个角分别等于 度。(3)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角为x,当另外两个角度数只有唯一答案时,则x满足的关系是 ,当另外两个角度数有两个答案时,则

8、x满足的关系是 。 分析:很多学生的记忆在老师讲评答案之后就“烟消云散”,那如何对错误更有效的进行训练呢?我特别的安排了两组变式设计,第一组是根据学生数学水平高、中、低层次不同而设计的,第二组是针对一些常见易错的典型错误,从技巧、技能、思想、方法等角度编制的“补偿练习”,组织学生深入变式探究,使学生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掌握。2.2错后故设陷阱,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一错再错、不断纠错之后,错误仍然不能终止,过不了多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开始模糊了,这需要再一次复习巩固,这可以在新知识学习之后的第二天或短时间内,进行知识的重现,故设陷阱是一种很好的巩固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使学生对知识

9、的理解更加深刻。案例3: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对于学生易犯错误的“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已经进行综合训练了,在后来的一节复习课中,我为了让学生用严谨的态度减少学生继续犯错,我故意设计“陷阱”,让学生辩错。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其中的错误:(1) 方程变形中,学生混淆了“等式性质和分式的基本性质”,将“1”扩大了10倍;(2) 去分母时,“10”没有乘以10,“3-x”没有加小括号;(3) 去括号时,“10x-1”中 的“-1”没有乘以2;(4) 移项时,-x从等号右边移到左边没有变号。 分析:这道典型例题几乎包含了学生平时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易犯的所有错误,通过故设“陷阱”,从而有助于

10、学生巩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预防错误的再次出现,教材中的例题通常都是正例和范例,同时,像这样的错误辨析也是非常必要的,能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将正、反例相结合,以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案例4:找一找我的错在哪里?同桌两人各解一个方程组,把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做错,让你的同桌帮你纠错。分析:本案例让学生故意将方程组解错,一游戏的形式来让学生意识到一些应注意的问题,远比教师直接抛给学生取得的效果好得多,也点燃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再度爆发,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2.3错后掌握学情,增强课堂教学的针

11、对性学情是教学设计中重要的前端分析,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仅要备教法,还要备学法,只有掌握好学情,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而平时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经常出现的“错误”也正是研究学情的一扇窗口。案例5:学习“反比例函数”之后,在课后作业中,我发现有一道题很多学生做错了。题目:是一个反比例函数,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作业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错误:(1)有部分学生没掌握基础知识,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这道题考的是第三种形式,学生对无从下手。(2)有些学生只考虑了求出了两个答案,没考虑,答案只有,对反比例函数条件考虑不够严谨。(3)有小部分同学比较粗心,没认真审题,虽然求出

12、,但没求出解析式。了解了学生的不同情况后,在教学时就有了针对性,这时,可以因人而异,进行分层处理:第(1)类学生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应引导他们认真听课,抓住课堂基础知识,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比较,大胆尝试,并设置题目:是一个反比例函数,求a。第(2)类学生做题考虑不周密,应引导他们进一步反思、总结,做题要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并设置题目: 是一个反比例函数,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第(3)类学生基础较扎实,但经常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要引导他们认真审题,细心检查,争取少犯错,并设置题目: 是一个反比例函数,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分析:平时在课堂中、试卷上或作业中,学生的每一次错

13、误都是教师掌握学情的好时机,只有知道了学生的弱点和平时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3 反思错误,深化知识的抽象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总结,力求对错误的原因、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上升到深刻的抽象理解和掌握。 3.1 自我反思,查明错因荷兰当代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面对错误,很多学生只会订正,却不会反思,也没用反思的习惯,不清楚自己的错因,以致于在往后的练习中一错再错,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的表格:错题来源错题摘录出错原因正确解法错后改进备 注引导学生利用这样的表格形式来对错题进行反思,首

14、先让学生知道怎样分析错误原因,再把错题订正,得到正确结果。分析、改正错误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分析、改正。错误原因的分析可以建议学生以下几方面去考虑:(1)基础知识不到位或是不会做而错的;(2)运算过程中计算方法不正确;看错题目数字计算失误;(3)审题不仔细;(4)解题方法选择不合理;解题时考虑不周全;(5)受其他知识的干扰。对于一般的学生只简单的写出错因就可以了,而对相对学习优秀、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把错误原因分析详细具体一点,再找或编一些类似的题目。还要求学生定期翻看自己的错后反思,可以减少错误,提高正确率。根据学生的错后反思,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真正的错误原因,及时地调整自己

15、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上的障碍2。3.2 总结反思,触类旁通在解题的过程中,题目蕴含着丰富数学思想、方法和规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总结反思,提炼出解题的方法和规律,从而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案例6:在一节“三角形中线”的新课中,我出了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但却有不少人做错。题目:如图5,AD是ABC的中线,S1是ABD的面积,S2是ACD的面积,则S1( )S2选B,很多学生由于刚刚接触这种类型题,所以难免做错,本题要作高,要慢慢引导学生学习“等底同高等面积”的“等积法”。为了更好掌握这道题的解题规律,我又进行如下设计:师:再画中线BE(如图6)后又发现什么?生:ABD、ACD、ABE、BCE面积相等。生:S1 =S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