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一中2012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011144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节一中2012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毕节一中2012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毕节一中2012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毕节一中2012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毕节一中2012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节一中2012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节一中2012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节一中2012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吴德义第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蹊跷(q) 纤尘(xin) 削足适履(xin) 戛然而止(ji)B 整饬(ch) 楷模(m) 金蝉脱壳(qio) 椎心泣血(chu)C 木讷(n) 掉色(s) 厚古薄今(b) 栉风沐雨(zh) D 丰赡(zhn) 孝悌(t) 管窥蠡测(l) 疾风劲草(jng)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B、黄金周这一天,峨眉山景区迎来

2、了今年第一场大雪,沸沸扬扬的雪花把峨眉山装点得格外美丽。 C、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计算机,质量可靠,屡试不爽,深受广大用户好评。 D、走进武汉佳丽广场,各种各样美轮美奂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初步统计,目前社会上已有近20左右的人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B、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缺的工具,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D、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农业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学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4、下面语段画线处应填

3、的一个连贯、恰当的语句是( )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强的气质。书能使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 B、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 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 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

4、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

5、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科举制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

6、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5、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使帝制国家、

7、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B、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C、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D、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冶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

8、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

9、力化得到了保证。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9分,每小题3分)张淳传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

10、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已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认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盗某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方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迁礼部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

11、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台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定。 8、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刻期三月必得盗 刻;削减B、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 负:欠C、永人贫,生女多不举 举:抚养D、如言迹之 迹:查访9、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因呼为张一包 秦军解,因大破之B、御史以属淳 闻淳言以告十八C、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D、此盗捕之急则遁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淳到任后,告状的吏

12、民越来越少是因为他判决如流。B、面对奸黠吏民,张淳虽不分昼夜阅案件,但断案仍不见效,吏民一时难以畏服。C、对于巨盗卢十八,张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佯装松懈,巧设陷阱,诱其上钩。D、张淳作为一个贤吏,主要事迹体现在两处官任上的几件事情。第卷(共120分)四(24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4分) (2)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1

13、)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5分)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6分)(1) 风雨兴焉 ;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谨庠序之教 ,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山围故国周遭在, , ,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连峰去天不盈尺,_。(李白蜀道难)五、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20分) 滋 味 能吃的东西才知味道如何。上帝造人时,特别设计了舌头这种精妙绝伦的零件,可见他的确充满了仁爱之心。有了这件宝贝,人就能咂摸出酸、甜、苦、辣、咸、涩等各种滋味,也就能把吃鱼跟吃肉的不同分辨出来。试想,如果鼻子先已闻到了美食的食气,入口之后却味同嚼蜡,那是何等扫兴。有了舌头,人也就变成了挑剔鬼,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发展到后来的满汉全席,口腹之欲真是越来越膨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