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110043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关键词】 初产妇;心理状态;护理妊娠分娩是妇女一生中所经历的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在此期间,妇女因为生理上及社会角色的变化,相应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变化,尤以临产前的变化为著,而临产时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正确护理对产妇顺利分娩,产后母体恢复及母乳喂养的成功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产科学的发展,精神心理因素对产程的影响已受到重视。认为分娩虽然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却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即可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同时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本文就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作一简要的分析概述。1 心理状

2、态1.1 待产期1.1.1 恐惧心理 初产妇通常自怀孕到分娩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她们经常从同事、同学、亲朋好友及书本等处接受到有关妊娠、分娩的信息,在这些信息当中,来自周围人的信息最具权威性,因为这些是她们的经验之谈,而这些人往往将个人的经历加以渲染、夸大,由于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大多数初产妇到临产时对即将面临的分娩这一必然过程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恐惧感,常常感到害怕、恐惧和紧张,加之对医院环境不熟悉,更加重了这种感觉。部分年龄较大者认为自己年龄偏大会难产,而一些高危孕妇(巨大儿、骨盆畸形等)需手术结束分娩者,因为对手术不了解,惧怕麻药会对胎儿及个人产生不良影响,另有部分初产

3、妇因对胎儿性别的企盼(多见于独生子或纯女户家庭)以及惧怕胎儿畸形等,导致初产妇产生紧张、恐惧心理。1.1.2 焦虑、不安心理 一般来讲,产妇入院后都希望尽快分娩,早日出院,但因个体差异,胎位、胎儿大小、精神紧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初产妇到预产期时无临产征象,这时,这些孕妇就会认为到期不分娩是一种异常现象,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担心胎儿是否有问题,自己分娩是否会不正常等。还有部分经济困难者,害怕不及时分娩会增加经济负担,因而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复杂心理。1.2 临产期1.2.1 烦躁心理 临产时初产妇因剧烈阵痛,觉得这段时间漫长无边,而疼痛却有增无减,尤其是进入待产室后,身

4、边无家人陪伴,产妇易出现烦躁不安的心理,表现为大喊大叫、哭闹,不由自主的寒战、出冷汗等,容易产生不安全感。1.2.1 怨恨心理 有少部分初产妇因难以忍受临产时的剧烈疼痛,而将这种疼痛怪罪于腹中的胎儿,企盼能尽快处理掉胎儿或期望医护人员或家属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或缓解这种疼痛,当这种愿望一旦无法实现,则会认为家人及医护人员对她痛苦视之无睹,对她漠不关心,而产生怨恨心理。1.3 分娩期1.3.1 害羞心理 分娩期因产妇此时宫口已开全,疼痛感稍有缓解,但是因抬头下降,肛门坠胀感明显,产生便意,此时需要用腹压和肛提肌的力量,但是产妇往往因为惧怕大便(害羞)而不敢用全力,导致产程延长。1.3.2 无助心理

5、 经过第一产程较长时间的疼痛,到第二产程时,助产人员要求产妇配合尽可能地向下屏气,但是由于产妇体力消耗过大,体能补充不足而出现疲乏无力,不能很好地配合,有时受到助产人员的呵斥或责备等,产妇往往会有筋疲力尽的感觉,产生孤独无助,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理。2 护理措施2.1 待产期 首先对新入院患者护士要热情接待,介绍周围环境、病室的设施及住院的各项制度,使产妇尽快熟悉环境,介绍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感到和蔼可亲,减轻或消除其紧张情绪。其次向患者宣讲有关分娩的一些知识及注意事项,使产妇对分娩这一生理过程有一正确的认识。对已到预产期的产妇应告诉她预产期并不代表分娩期,并告诉她医生们会根据情况作出处理

6、的,即使不想马上采取措施,想等待自然分娩也是可以的,对胎儿及母亲不会有影响,更不会难产,让其消除顾虑。对已过期的孕妇,报告医生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并让产妇及家属适当了解一些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耐心细致的说明,使产妇有所了解,主动配合,在进行操作时做到轻、细、稳。在进行交谈时,要使用文雅和气、通俗易懂的语言,态度要亲切、和蔼,使患者对你产生信任,使其精神、情绪都得以放松,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从而平静地过渡到临产期。2.2 临产期 临产后因宫缩、胎儿下降等会引起阵发性腹痛、腰痛、肛门下坠感等一系列症状,特别是到加速期,宫缩增强、宫缩持续时间和强度不断增加,但间歇期相

7、对缩短,对此,患者常常有较强的不适感和疼痛感,甚至有些体质较差或痛觉敏感者更是觉得难以忍受,因而心情烦躁,大喊大叫,并产生恐惧、孤独感,甚至怨恨情绪。在此期首先护士要有强烈的同情心,不能对患者的哭闹、喊叫等行为责骂或者是熟视无睹,漠然置之,应针对其恐惧心理进行安慰及心理开导,消除其恐惧心理。其次有意识地与患者多交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同时给予一些生活上的帮助,例如:可以问她要不要喝水,要不要小便等,鼓励多进食,告诉她保存体力的好处,使患者能用自身的意志克制自己的行为,对部分极度烦躁、恐惧的患者,可酌情让家人陪伴,使患者获得一种安全感,必要时可使用一些镇静剂,帮助患者休息,同时给予安慰,体贴和鼓

8、励的语言和行为引导,使患者感到受到了尊重、关心和重视,以保持良好的心境,保证充沛的精力,顺利分娩。2.3 分娩期 分娩期因宫口已开全,疼痛感相对减弱,而肛门下坠感和憋胀感增加,并伴有便意,此时护士应耐心安慰,告知有便意是正常现象,不必紧张,也不必要害羞,在应该用力时大胆地向下屏气,并告知胎儿在产道时间过长的危害性,讲解分娩时的呼吸技术和躯体放松技术,并询问是否口干,是否需要喝水等,尽可能满足产妇的正当要求,在宫缩间歇期可告诉产妇全身放松休息,适当地应用表扬、鼓励的语言,帮助初产妇解除畏惧、害羞、无助心理,使其放松心情,配合助产人员安全分娩。3 小结大部分初产妇临产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

9、烦躁、无助等心理状态,因此,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产妇的各种心理反应程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护士良好的心态可以调节孕妇的情绪,在整个产程中要热情接待孕妇,关心孕妇,做好孕产妇正常分娩知识的宣传,讲解影响分娩的各种因素,充分了解孕妇各方面的情况,多安慰、多鼓励,消除其陌生、恐惧、不安全感,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缩短产程,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保证母婴平安。【关键词】 临产妇;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改变,我们既要重视生物因素对产妇的影响,更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产妇的影响。当怀胎十月的胎儿即将出世,作为母亲感到紧张而兴奋,产妇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初产妇能影响子宫收缩和产程进展。 1产妇

10、的心理探析 1.1恐惧肚子一疼,就大喊大叫,身体乱动,不能配合产程的顺利进展。由于恐惧可以引起交感神经系统紧张,使交感神经的活动功能超过了副交感神经的正常抑制能力,因此,一切外来刺激都会引起产妇的疼痛感觉。 1.2紧张对每一次的宫缩都高度紧张,不能良好地调节宫缩与间歇之间的关系,心理上不能处于最佳状态。由于紧张而导致植物神经系统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子宫肌肉收缩功能紊乱,从而形成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妇体力、精力耗损。 1.3忧郁总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分娩,情绪低落,亦有人担心自己生下来的是女孩,遭到家人的不满意。由于抑郁,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下丘脑发出的冲动减少,垂体后叶分泌的催产素减少,从而

11、导致子宫收缩乏力。 1.4急躁宫缩刚几个小时,就以为自己的孩子生的慢,总是着急、烦躁,不能在医生的指导下顺利待产。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作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效果显著。 2心理护理 (1)温馨待产室的设立:设一个床单元,环境整洁,床头上备有鲜花,墙壁上有关于待产的图画和富有鼓励性的文字以及可爱的娃娃图像,有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允许丈夫陪伴妻子等待分娩,丈夫可以给妻子以精神安慰和鼓励,生活上的照顾和关心,丈夫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妻子信心百倍,消除产妇的恐惧感。(2)介绍产房的环境,使产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3)解释临产的各种征象,宫缩的特点,整个产程的时间,待产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如腹痛、腰痛、小腿部肌

12、肉痉挛、排便感、恶心、呕吐等,以及发生这些情况的处理方法,消除紧张感。(4)助产人员做好自我介绍,对产妇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对产妇的询问耐心解答,做好心灵沟通。(5)对存在重男轻女的产妇及家属做好思想说服工作,纠正其不正常的心态,嘱其家属多说些鼓励性的话,帮助产妇渡过这一时刻。(6)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音变化,尽量在一个班上专人负责,在接班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详细介绍产妇的情况,并向产妇介绍值班人员的情况,给产妇一个信任感、依托感,消除其急躁情绪。(7)对于已出现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或停滞的产妇更应加强护理,对无明显胎位异常者,要给予鼓励,嘱其进食水。不能进食水者,可静点10葡萄糖加ATP,维生素C,5碳酸氢钠以补充热量和水分,缓解精神和体力的消耗,在恢复一般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宫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