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109453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解1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2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3十二经脉: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是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的总称。4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5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具有治疗本经和交会经脉病症的作用。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6奇经八脉: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包括任、督、冲、带、阴

2、、阳维、阴、阳跷脉7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8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槟,其状如持笔,故称9刺血拔罐:即在应拔罐的部位消毒以后,用三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作用的一种拔罐法。10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11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12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13间接灸: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14闪

3、罐:闪罐: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的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的一种罐法。15特定穴: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16温针灸:是针灸和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艾绒倪在针尾上,点燃施灸。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艾灸的病症。15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和归经,而且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的腧穴。16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共8条。17得气:指毫针刺入腧穴

4、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18晕针: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19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20行针:又叫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21透天凉: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深至浅,每层紧提慢按六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时出针,不揉闭针孔,有泻阳退热的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及温疟、骨蒸痨热等症22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

5、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23留针: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24灸法: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2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26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27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共有12个。募穴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28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

6、腧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29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30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红润、充血,甚或淤血时,将罐起下。填空:1平补平泻的操作: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2开阖补泻:出针时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反之

7、为泻法。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为补法;反之为泻法。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进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反之为泻法。3临床上针刺的角度一般为直刺、斜刺、平刺。4腰痛的临床治疗一般以 阿是穴 和足太阳经穴为主。5直接灸分为:瘢痕灸 、无瘢痕灸。6腧穴分为十四经学、奇穴、阿是穴。7八会穴中的髓会是绝骨,腑会是中腕,骨会是大杼。8针灸的治则有标本缓急、补虚泻实、三因制宜。9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

8、。10腧穴的治疗(主治特点)作用有近治、远治、特殊。11痹症的临床治疗一般以 阿是穴 和局部经络为主。12艾灸的悬灸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13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散瘀消肿、防病保健14艾灸包括:艾柱灸;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艾条灸:悬起灸:温和灸、 雀啄灸、回旋灸;实按灸: 温针灸 灯火灸 天灸。15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16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17八会穴的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18耳针的选

9、穴原则: 按相应部位选穴,按脏腑辩证选穴,按经络辩证选穴,按西医学选穴,按临床经验选穴。简答1写出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2写出后溪穴的定位、所属的特定学、归经、主治。简述针灸临床处方常用的配穴方法。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微握拳,在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赤白肉际-手太阳小肠经1. 头痛项强、腰背痛及手指、肘臂挛痛等痛证 2.耳聋目赤 3.癫狂痫 4.疟疾直刺0.5-1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

10、合谷穴3简述滞针的原因、症状、处理和预防。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医者手法不当;留针时间过长也可引起。症状: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不能忍。处理:对肌肉紧张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或按循经进行按摩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若手法不当,单向滞针可进行相反方向的回捻转,刮柄弹柄,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可消除滞针。预防:消除患者焦虑,做好解释。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应与提插法配合,避免滞针。4简述耳穴的分布规律:似一个倒置胎儿,头朝下,臀朝上。规律:头面部相应的穴位-耳垂或其附近;上肢相应穴位-耳周;躯干和下肢相应穴位-对耳轮及对耳轮上

11、下脚;内脏相应穴位-多集中在耳甲。5写出三阴交穴的定位、所属的特定学、归经、主治。三阴交(交会穴)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足太阴脾经主治: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经、带、产、胎)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 .下肢瘘痹 阴虚诸证直刺11.5寸,孕妇禁针6举例说明针灸治疗常用的配穴方法。 本经配穴法:咳嗽取中府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胃痛取足三里公孙 同名经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牙痛取合谷内廷 前后配穴法:哮喘取肺腧膻中 左右配穴法:面瘫取病侧颊车和对侧合谷。取穴原则:近部取穴:鼻病取迎香远部取穴:面瘫取合谷随证取穴

12、:高热选大椎辩证配合取穴:哮喘取中府、列缺、膻中。7写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属肺,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帘,入口中,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8写出合谷穴的定位、所属的特定穴、归经、主治。定位: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特定穴:原穴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头面五官诸病: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外感发热病: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妇科病:经闭、

13、滞产等为针麻、镇痛的常用穴胃肠疾患:腹痛泄泻肠炎等其他疾病如半身不遂、瘾疹。直刺0.5-1寸,手半握拳,孕妇禁9写出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线.:足少阴肾经27: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经舟骨粗隆之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腘窝、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另有分支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肾部直行脉向上穿过肝、膈,进入肺中,再沿喉咙上行,至于舌根两旁;肺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接。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10简述晕针的原因、症状、处理和预防。原因:患者精神

14、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体位不适及医生针刺手法过重。症状: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疲劳,脉象微弱,严重时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二便失禁,不省人事等。处理:首先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在饮用温水或糖水后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等。必要时皮和其他急救措施。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思想工作,消除顾虑,正确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多卧位),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太重,对于过度饥饿、疲劳者,不予针刺。留针过程中,医者应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感受,一旦出

15、现晕针先兆,可及时采取处理措施。11写出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路线。手厥阴心包经9:起于胸中,属心包,下膈,联络三焦;外行支从胸中出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面的中间部,入掌止于中指端;掌中分支止于无名指末端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12写出足三里穴的定位、所属的特定穴、归经、主治。定位: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特定穴:五输穴的合穴及胃下合穴。归经:足阳明胃经主治:胃肠疾患: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等神志疾患:癫、狂、晕、耳鸣等心血管疾患:心脏病、高血压等诸虚百损:虚劳、胃下垂、产后血晕等主治循经病:乳痈、下肢痹症、腰腿酸痛、脚气等13写出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足太阴脾经21: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髁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至于腋下大包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病案1.某女28岁,面色苍白。近几月月经推迟八九天,经血量少而质稀色淡,少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懒言乏力。舌淡苔薄,脉沉细。中医诊断:月经不调辨证分型:月经后期(虚寒证)治则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和足太阴脾、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