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安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万安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序 言“十三五”时期,是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最后五年,也是我县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动“十三五”时期的环保工作,解决好突出的环境问题,保障我县环境安全,实现我县经济社会新常态下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万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回顾和总结了“十二五”期间全县的环境保护工作,分析了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突出矛盾,研究“十三五”期间我县环保工作面临的挑战,根据国家、省和县委县政府对“十三五”环境保
2、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并结合万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我县“十三五”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了实现规划目标的具体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规划紧扣国家和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紧扣万安的发展实际,紧扣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措施与任务要求,着力解决影响我县环境质量及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服务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构建我县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加速推进绿色崛起。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至2020年。一、“十二五”环境保护的成效及面临的形势(一)“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
3、确领导下,我县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战略,坚决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深入实施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持续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环境安全,“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全县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环境质量达标的压力较大。环境质量改善是十三五环保工作的核心。国家要求,十三五期间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我县水环境质量国家考核断面是一半点位要求保持在二类水质,压力很大。
4、县城空气质量方面,随着细颗粒物和臭氧纳入评价指标,我县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二级水平的压力也将明显加大。二是水污染防治工作依然薄弱。全县城镇污水处理厂已全面建成,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大部分乡镇建有的简易氧化塘处理设施将难以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城镇和乡镇的污水收集管网严重滞后,管网建设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污水收集处理率不高。我县建有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存在渗滤液收集处理不规范或垃圾渗滤液没有处理任意排放等问题。三是部分地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性有待提高。首先,赣江上游来水不稳定,对水质造成潜在威胁。其次,水源地单一,只有一个水源地,中心城区的取水口处于赣江,为河流型水源,水源较单一,一旦水源地被污染,势
5、必影响饮水安全。再者,水源较为开放,水源地为开放式水源地,保护区内有桥梁、道路通过或邻近,存在危险品运输事故的隐患,特别是保护区周边有居民区、农田,大量农村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而经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加之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等因素,雨季时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入河污水量增大,面源污染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造成不利影响。四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依然艰巨。全县工业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工业废气无组织排放仍较突出。另外,近年来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尾气污染逐年加重,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物总量逐年上升,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率居高不下,可能带来雾霾、酸雨、光化学雾等环境污染问题。建筑施工
6、扬尘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中心城区范围内四处都分布有建筑施工场地,部分施工场地未按规范要求设置围挡墙、防尘网,建筑材料运输、堆放过程也没有采取覆盖、洒水等抑尘措施,造成施工场地周围和运输道路沿途粉尘污染严重。五是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任重道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偏远乡村垃圾仍采用简易填埋方式,也存在垃圾随意倾倒进入河流,或就地焚烧现象,不易降解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对土壤、水体仍然是一个严重安全隐患。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普遍缺少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容易导致房前屋后地下潜水层水体被阴离子洗涤剂、亚硝酸盐、粪大肠菌群、氨
7、氮等污染物污染,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畜禽养殖污染仍然比较严重,其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能力大多不足,散养户没有畜禽养殖污染处理能力,畜禽养殖密集区域水体、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农膜残存,农药、除草剂等在土壤残留,也导致土壤功能衰退,肥力下降。六是环境监管能力亟待提高。全县的环境监管能力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环境管理的要求还存在严重的不适应。首先,环境监测、监察执法能力薄弱。环境监测和监察能力依然不强,人员和装备跟不上。其次,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全县各级环保部门普遍存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乡镇普遍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环境纠纷和投诉只能依靠县级环保
8、部门来调处解决,违法行为无法及时遏制。(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是“十三五”时期,万安县将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过度到后期阶段,环境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尽早跨越污染高峰。二是“十三五”时期,万安县经济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改变。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资源环境要素投入呈现下降趋势,总量和结构都在向有利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三是“十三五”时期是万安县的工业转型期,但是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四是“十三五”时期,万安县城镇化水平将快速提高,城区面积逐步扩大,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进
9、程逐渐加快,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机动车污染、光化学污染、有机毒物、电磁辐射等各类污染问题交织并存,环境要素呈现显著的复合型、叠加型特点,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总之,“十三五”时期,万安县仍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万安县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改善环境质量
10、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强化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联动协同,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巩固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为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万安,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二)基本原则质量先导、绿色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先决条件,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环境优先战略,推进分区分类管理,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以人为本、环保惠民。以解决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雾霾、黑臭水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强化环境质量控制措施
11、与手段,全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强化监管、全程管理。深入实施新环境保护法,提升环境监督执法能力,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依法对污染源、排放过程和环境介质实施统一监管,提升精细化管理、精准治污水平。深化改革、制度创新。以改革创新为手段,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立系统完善、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真正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转变。信息公开、社会共治。加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以公开推动监督,以监督推动落实。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环境决策、环境治理和环境监督。环境治理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多方制衡转变,政府、县场两手发力,实现环境良治。(三)规划目标
12、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形成,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生态文明体系不断完善。主要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生态空间管治、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环境责任考核、绿色产业体系和生态文明制度等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三、强化宏观调控,加快绿色崛起步伐(一)严格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加强万安县主体功能区建设,根据万安县自然地理特点,结合区域内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生态保护红线
13、划定工作,尽快完成万安县主体功能区划定,确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实施生态环境分级管控和分类管理。落实全县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按照万安县保护需要和开发利用现状,将生态保护红线边界落到实地,明确生态系统类型及主要生态功能,并实行严格管控,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十三五”时期是万安县由工业化中期逐渐走向工业化后期的主要阶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应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县总体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集聚区建设,强化规划环评,引导全县重点产
14、业合理布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新兴产业体系。(三)优化能源结构全面落实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和能源结构调整要求,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加快清洁能源(天然气)配套建设,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实施火电、热电企业提标改造;大力削减煤炭终端消费,推广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积极推动太阳能光热利用、光伏发电协同发展和规模化发展。(四)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生产方式是决定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要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绿色化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绿色化的能源结构。首先节约利用。通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可行、
15、经济合理、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降低各个环节能源消耗,高效率地利用能源。其次替代利用。通过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再次清洁利用。推动化石能源的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加快构建绿色化的产业结构。首先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通过降低消耗、升级改造和循环利用等措施改造传统产业。其次加快新兴产业绿色化,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发展的新路,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坚持加强规划、价格、财政、金
16、融、土地、税收等政策引导,坚持技术主导,支持鼓励各类产学研企业和单位加大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将大量存在的节能环保需求转换为实际的节能环保县场,不断提高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效果和经济性,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五)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公众生活方式绿色化,以培育绿色生活方式为突破口,推动形成自上向下和自下向上相结合的全社会共治模式,一方面可以倒逼生产方式绿色化,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排;另一方面以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为抓手,从公众衣食住行游抓起,规范和引导践行绿色生活,广泛汇聚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力量,共同为保护生态文明的环境作贡献。开展绿色生活“十进”活动(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商场、进景区、进交通、进酒店、进医院)。创新宣教工作形式,增进公众环境守法意识,开展日常生活节约用电、生活垃圾污水不随意排放、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等公众参与度高的绿色生活行动。调动公众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