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鉴别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0094835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钱币鉴别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钱币鉴别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钱币鉴别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钱币鉴别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钱币鉴别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钱币鉴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钱币鉴别(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钱币鉴别首先是声音辨别法,古钱币年代越久远,其内所含的锡、铅等杂质流失越多,声音听起来也 就越沉闷。相反,年代越近的,声音听起来越清脆。其次是观察铜色法,一般古币的材质有青铜、红铜、黄铜、白铜等之分,青铜币易断裂,黄 铜币不易断裂磨损,白铜多为样币用材。明代以前钱币大多由青铜铸成,没有黄铜币,如果 发现明代以前的黄铜钱币,要多加小心。第三是沸水烧煮法,古币上往往附着红绿锈或传世的黑色锈,真钱锈是过长时间自然氧化而 形成的,附着力比较强。而伪造的假锈经沸水烧煮容易脱落。第四是钢针测试法,古钱币的锈比较坚硬,把缝衣服用的钢针尖向下竖直下压,放手后,钢 针会立刻倒下。伪品的锈往往是真锈加入粘合剂之

2、类的东西涂抹而成,有一定的弹性,钢针 就不易倒下。风格断定法。每个朝代铸造钱币都有自己的风格,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鉴别古钱币是否属于 伪造币。还有一种比较版别法,早期古钱币都是由手工铸造的,即使用来铸钱的母钱也是由 手工雕刻而成的,所以各枚钱币之间多少会有一些差别。如果发现一批钱币,它们的版别一 模一样,甚至局部的缺陷也丝毫不差,就应该怀疑有作伪的可能了。2、形制特征辨伪 古钱币的外形厚薄、大小尺寸规格,制作粗精优劣,各形成其不同的形制特征,为鉴定钱币 的真伪提供了依据。如汉代以前的圆钱为平背,汉以后至明代的古钱多数面深背浅。但西汉 三铢为平背。北周三品(布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太货六铢、天

3、策府宝、部分宋徽宗的 钱、金朝的钱、大元通宝(巴文)、崇祯与天启、咸丰大钱等,一般正背两面均深。六朝五铢 钱比两汉五铢钱面背均浅,文字笔划较细,轮廓不正者居多,钱形较小。元代钱除至正通宝 较精美外,其余轮廓均较浅,钱肉漫接;至正权钞背面错范者多,造成文字和轮廓都倾斜一 边,背文笔划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天启(徐)、天定、天佑、大义、龙凤铸工精美,但钱 背不精;五者相比,又以大义略差,故有“精天定,滥大义”之称。陈文帝五铢“朱”圆折。 高出“金”字旁,外廓略宽,“五”字对顶成上下两等腰三角形。中国古钱以王莽、宋徽宗、 金章宗、北周铸造的钱最精美,前三者俗称“三绝”。王莽出的“一刀平五千”,“一刀

4、” 二字是镶嵌上去的金质,与钱肉平,不突出,不内陷。泰和重宝折十篆书钱,其钱肉平整细 腻,无砂眼,内外廓对称,粗细均匀,文字深峻,笔划之间无粘连,字缝内、内外廓与钱肉 的转角处无杂物,泰和二字与内外廓既靠近,又不粘连,而且文字、内外廓凸出部分均倒圆 角。以辽钱、大历、建中、会昌开元、天福元宝、太平百钱、元代钱(除至正外)等品质最低 劣,大多数面背内外廓迷漫不对称,流铜、砂眼比比皆是。而且天福元宝,太平百钱大小不 一,轻薄简陋。中国古钱最轻薄者,要以六朝的孝建、永光、景和为最,俗称“能浮于水”, 直径一般在1. 51. 7厘米之间,钱小穿大,钱文笔划细小。凉造新泉文字瘦小端正,笔 划间常有流铜,

5、钱文不甚清晰。龙鳯通宝有大样、小样两种版,文字略有肥瘦之分,大样较 少见,小样的“鳳”字内“乌”字下部有断足点,犹如防伪暗记。 经钱币专家鉴定,在我国曾先后出现过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钱币,有的还上了图谱。现例举 如下:天策府宝背有文字的铁钱与铅钱、“齐之化”三字刀、齐九字刀、宝字布、宁字布, 汉代的“五凤”,唐代的“证圣”、“大足”、“宝历”,五代的“凤历”、“广顺”。这 些钱币均属伪造。也有一些钱不能肯定在历史上是否曾有过,但目前能见到的,经专家鉴定都是伪钱。如晋代 的“永和五铢”、“太元货泉”,五代的“清泰”、“大有”,宋代的“皇祐”、“德祐”、 “景炎”、“靖康通宝(元宝)”楷书体、“庆元

6、通宝”五十料大钱,辽之“应历重宝”、“乾 亨元宝”、“承安宝货”(方孔钱),西夏之“天授”,明代的“建文”、“洪熙”、“景泰”、 “正统”、“天顺”、“成化”,清耿精忠的“裕民通宝”背一两大钱,广西大成国的“平 靖胜宝”当千大钱,“太平天国”背“祷天军”大钱等。 凡被鉴定的钱币不符合真钱形制特征者,就值得怀疑了。(以上是张光明先生一书中的内容。对于“齐之化”三字刀是假钱的认定,张先生是根据戴 葆庭先生遗著校正一书的说法。并根据戴先生的说法,把历代古钱图说中88 枚古 钱拓图列表,放在书中。张先生的原话是这样的:“(二)历代古钱图说中的伪钱 戴葆庭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钱币学家,曾参与了丁福保先生

7、主编的古钱大辞典和历 代古钱图说的编纂工作。历代古钱图说1940 年出版后,戴先生深入研究,逐步发现, 该书拓图仍有88 枚伪品。但历代古钱图说没有出校正版,至今仍以原版影印发行,成 为钱币研究爱好者经常使用的工具书。而且此书拓图往往又被其他崔书转载引用,使谬误流 传,甚为不妥。现根据戴葆庭先生的遗著历代古钱图说校正一文所附伪钱拓图八十八枚 列表附录于后。”这 88 枚古钱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需要说的是,著名钱币鉴定专家马定祥先生,根据历 代古钱图说原稿,结合近数十年来古钱出土及钱币研究硕果,以眉批的方式,对该书所列 诸钱加以评点,彰其精华,辩其伪误,补其缺憾。于1992 年出版,名为马定祥

8、批注历 代古钱图说。在该书中,认为:“齐之化”三字刀有真品,历代古钱图说中的也不像 假钱。对 88枚古钱有的也有不同于戴先生的看法,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要看历 代古钱图说,一定要看马先生的批注本。张先生著书时,马先生的书还没出版,这也是一 个遗憾吧。)马定祥批注中有关齐之化三字刀图片与批注。第5楼古钱币鉴定常识(三)第6楼3、文字书法辨伪 中国钱币上的钱文,多数是当时历史名人、书法家或皇帝本人亲书的,各具有不同笔风。而 且各个朝代的书体反映中国文字书体演变过程,具有各个朝代的气习和风格。有金鼎文(古 篆)、秦篆(篆书体后来又形成垂针、柳叶、金丝篆各种不同篆书体),篆隶合一的过渡体(八

9、分体)、隶书体,隶楷合一的过渡体,楷书体(楷书体又形成瘦金体、真书体)行书体、草书 体等等。同一种书体,其笔划又有顿挫、转折、简繁、丰纤、劲瘦之分,真是千变万化,因 人因币而异,各具风采。从各类图谱、拓照上反映出来。以上这些文字书体特征,也是鉴定 钱币真伪的依据之一。 凡是伪造的伪钱,若用真钱翻铸,其文字书体容易拖泥带水,把真钱文字上的铸造缺陷加以 扩大。若临摹图谱刻制母钱,显然不流畅,呆板。并注意不到真钱笔画的细微末节,容易走 形脱体。因此将伪钱与图谱、真钱比较,就能反差出来。通过挖补、镶嵌的伪钱,其钱文张冠李戴,不是出于一人的手迹,那样一气呵成,产生互不 协调的直观感觉。如有人将瘦金体“政

10、和通宝”小平剜去上面的“政”字,将最小的“熙宁 重宝”的“重”字补上去,变成“重和通宝”;将圣宋元宝的“元”字剜去,补上“元祐通 宝”的“通”字,变成“圣宋通宝”;将“景祐元宝”的“景”字剜去,补上“皇宋通宝” 的“皇”字,变成“皇祐通宝”;将“建炎通宝”的“建”字剜去,补上“景祐元宝”的 “景”字,变成“景炎通宝”等等。这类挖补镶嵌的伪钱,整体文字书体不协调,若与真钱 面文相比,全部文字的书法巳脱体,最易看出其差异来。通过改刻伪造的钱币,如以五铢改刻成三铢,大唐通宝改刻成大齐通宝、天汉元宝改刻成天 成元宝等等。这类改刻的伪钱,被改刻的字,其书法与真钱基本上是脱体的,整体的文字也 不协调,也最

11、易看出其差异来。有些作伪者,将普通真钱没有背记、背文的,只挖补、镶嵌、改刻,增添其背记、背文,其 面文一字不动。如果从面文看,确实是真的,但从背记、背文看,显得正面文字与背面文字 的书体不协调。古钱币正面文字与背面文字原来都是一人手书,一气呵成,包括清代钱币的 背满文、汉文在内,这种正背两面文字的同书体、同笔风、汉文与满文同笔风的特征,叫作 钱文书法的“对称性”。有人常伪造一些洪武、大中钱币,面文不动,只改动背字,以售高 价。伪造一些咸丰大钱,面文不动,只改动背满文局,或将当百改成当五百、当千等等。这 类伪钱,通过“对称性”特征来观察,不难识别其真伪。(通过文字书法,特别是依靠图谱、拓照上的文

12、字书法来辨别古钱的真伪,这是比较难的。 除了张光明先生以上所说的道理和方法外,在古钱的鉴定和保养中也有一些说法:“钱 币鉴定还要有一定的书法修养。书画鉴定家能以书法的时代风格来断代辨伪,鉴定钱币也同 样如此。因为钱文也代表了一代书风,如瘦金体的钱文不会出现在徽宗之前,六朝的钱文不 会出现于明、清,明、清人的书风也不会在唐、宋钱文上出现。一般来讲,伪钱的文字不及 真者;但真钱文字也有较生拙的,如通行泉货、永隆通宝等,伪造的这类古钱文字常比真的 更为端正。有书法艺术修养的人,容易识别钱文的书体与时代是否相符,又善于分清文字的 好、恶、肥、瘦、生拙与圆熟、自然与模仿、一手所书与拼凑而成等微小差别,而

13、真伪即在 其中了。”本人虽说看过一些有关书法的书籍,但这方面知识还是很浅显,所以刚开始想从 书法上来鉴别古钱而碰到困难的古钱爱好者,也没有必要丧失信心。附上几枚古钱的图片, 说明文字书法辨伪的难度。1、宋宣和元宝:右真左伪。但本人实在是无法说明能从书法上 来辨别这两枚钱币真伪。2、辽统和元宝:右真左伪。因为统和元宝的版别比较少,确定了 真钱的样式,那么书法上差异比较大的那枚,假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3、明大中通宝背十 桂,到目前为止,好像还没有这种真钱发现。从书法上可以发现,正面的文字和背面的文字 是“不对称”的。正面从书法上说没有什么问题,但背面“十桂”两字除了“不对称”外, 和真钱大中通宝背

14、“桂十”比较(见历代古钱图说一百五十五页正面,马批注本一八九 二号),也是差异很大的,据此可以确定是假钱。)第7楼古钱币鉴定常识(四)第8楼4、制作方法辨伪 前面已经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古钱币的制作方法,以及伪造古钱币的一般方法。由于伪 造古钱币的方法不同于原来制作真钱的方法,因制作方法不同形成的钱币形态特征,为辨别 钱币真伪提供了科学依据。(1)我们已经知道,唐代以前(含唐代初期)的古钱,是采用硬质原范、子范铸造的。一般近 代伪造唐代以前的古钱,多数以真钱作母钱进行翻砂铸造,制作方法已经改变,伪钱就出现 明显差异。真钱钱肉上没有砂粒状痕迹,及内陷的砂眼,较平滑;而伪钱的钱肉上有明显砂 粒状

15、痕迹(即由型砂翻印的痕迹)及内陷的 砂眼,相对而言,不是平滑的。先秦的空首布、 尖足布、方足布、园足布等系干范铸造,型腔平滑,金属液体流动性好,铸出来的钱币都是 钱轻薄,需要较高的技艺。部分刀布的文字是用刀刻在原范上的,其笔划一刀而成,绝不改 窜。锋尖锐,有落刀痕迹;用翻砂法铸造出来的伪钱,是用湿范(砂范)铸造,为防止产生气 孔,增加金属液体的流动性,不得不增厚钱体,所以难免出现钱厚重的差异;用真钱(刀布) 为母钱翻砂,因出土的刀、布年代久远,多数文字漫灭,翻砂出来的伪钱文字更加模糊;若 仿刻刀、布作母钱翻铸,因伪造者一般缺乏对我国古文字的深入研究,刻出来的文字死板、 粗壮、笔锋较钝、隆起较清

16、晰。(2)凡属用真钱作母钱翻铸伪钱,该较珍贵的真钱往往带有自然锈块,因此,真钱的锈块必 然印记在砂范上,继而印在伪钱上。凡发现有与钱体连在一起的锈块状铜质疤痕,这是伪造 的重要依据,可以肯定是伪钱。它与流铜、冲砂、落砂形成的铜质疤痕是有区别的;一般流 铜形成的疤痕轮廓圆纯,冲砂,落砂形成的 疤痕像砂块状,上面还留有砂粒状,只要用放 大镜观察,不难区别。同理,被用作母钱的真钱不一定是精美的品相,难免存在一些铸造缺 陷。如流铜不足、笔划粘连、钱体缺损等等。以及真钱在传世过程中产生的伤痕、裂缝、划 伤痕纹等等,也会印记在砂范上,继而印记在伪钱上。在传世过程中形成有伤痕、裂缝、缺 损是现实的,尖端极细,纹路很直,形状清晰;翻砂出来的上述印记形状不清晰,纹路粗浅, 尖端模糊,只要仔细观察,不难区别。以上这类明显的作伪痕迹,可以作为否定的依据。因 为作伪者也不愿意损坏珍贵的真钱,把以上痕迹处理后来作母钱使用。这种作伪痕迹,是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