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doc(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目 录前 言6第一章 发展环境7一、发展基础7工业总量进一步提升7绿色产业集聚基本形成7龙头骨干企业持续壮大7经济效益明显改善8创新能力持续增强8绿色制造稳步推进8营商环境持续优化9二、面临形势10第二章 总体要求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目标13第三章 发展重点17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17(一)食品加工17(二)林产工业20二、提档升级优势产业23(一)机电制造23(二)新型轻纺25(三)新型建材27(四)氟新材料29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32(一)生物医药产业32(二)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34(三)新能源产业35第四章 主要任务37一、
2、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37(一)强化产业共性技术供给37(二)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37(三)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38二、培育壮大特色优质企业群体39(一)“培优扶强”壮大龙头企业39(二)“专精特新”发展中小企业39三、打造特色明显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40(一)提升产业基础能力40(二)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供应链40(三)提升产业配套水平41四、打造绿色低碳和智能发展的制造新体系41(一)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41(二)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43(三)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43五、打造高水平园区平台44(一)加强统筹管理44(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45(三)提高产出经济效益45六、培育
3、卓越“南平制造”质量和品牌46(一)加快提升产品质量46(二)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46(三)全面筑牢安全生产防线47七、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协调的区域产业新格局48(一)加快融入区域协同发展48(二)系统优化县域产业布局48(三)加快推动南台产业融合49第五章 保障措施51一、加强统筹组织协调51二、强化项目支撑保障52三、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53四、强化财税政策扶持54五、打造绿色金融服务体系55六、完善产业人才队伍56前 言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四五”时期是南平市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高质量建成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全面展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
4、南平的关键五年,持续保持和强化制造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和引领作用,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根据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南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本规划是今后五年全市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环境、总体要求、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规划期限20212025年。第一章 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市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快发展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食品加工、林产工业等绿色产业,着力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转型,产
5、业规模进一步壮大,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制造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工业总量进一步提升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527亿元,是2015年的1.25倍,年均增长4.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3%,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1%。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9.6%。绿色产业集聚基本形成形成食品加工、林产工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和机电制造、新型轻纺、新型建材、氟新材料等特色重点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数字、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20年,以食品加工、林产工业等为代表的重点绿色产业合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85.4%。龙头骨干企业持续壮大“十
6、三五”期间,全市11家企业获评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其中,元力活性炭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其中,远翔新材料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2020年,圣农集团、太阳电缆、南平铝业等30家企业列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龙头企业。年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56家,其中,圣农集团产值超百亿元,白羽肉鸡养殖加工规模亚洲第一、全球第七。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1.8%,比2015年提高30.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89.25亿元,比2015年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9.9万元/人,比201
7、5年增长27.5%。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22.11亿元,是2015年的1.5倍,年均增长8.2%。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3家,比2015年增加72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7家,比2015年增加34家,其中,省级以上26家(含国家级2家),比2015年增加8家。2016年以来新增认定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12家。绿色制造稳步推进2020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比2015年下降3.2%。“十三五”时期,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率25.4%,高于省上下达强度目标5.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双控”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
8、明显成效,共培育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9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绿色园区4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先后制定出台“工业十五条”“工业八条”“龙头、小巨人领军企业十三条”等系列惠企政策,创新并持续深化“百名局长帮扶百家企业”“百名行长服务百家民营企业”“机关联企业、党建促发展”等系列挂钩帮扶企业活动,以解难题、谋发展、促落地为重心,全力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的困难问题,助力企业健康成长。南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在全省率先开展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98.75%审批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在全省率先实现市
9、、县“政企直通车”平台全覆盖和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进一步畅通企业惠企政策咨询、困难问题反映和诉求建议反馈渠道。“十三五”以来,南平市制造业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业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产业带动力、生态主导力强的“链主”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度、稳定性和竞争力不足,产业“孤岛”现象仍较为突出;研发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创新研发投入不足,区域性、行业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数量不多,科技资源转化利用率不高;制造业优势品牌不多,传统产业亟需向高端化品牌化转型;园区综合配套总体水平仍较低,功能不足、设施不全,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欠缺,对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偏弱;人才队伍建设相对
10、滞后,高层次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等队伍仍需加强。二、面临形势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南平市制造业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能耗“双控”目标对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必须采取以创新为动力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加快由速度提升向质量效率提升转变。南平市制造业必须更加坚定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遵循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绿色、低碳、共享为着力点,坚持协调和开放发展,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调整迫切要求南平市加快提高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世界
11、经济全球化面临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当前南平市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度仍较低,工业经济受疫情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并深度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立足产业优势、强项,找准主攻方向,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为南平市制造业升级发展提供新契机。当前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在蓬勃发展,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由导入期转向拓展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逐渐形成。南平市必须紧跟产业变革大势,加快创新融合,加速制造业与新
12、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增长空间,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南平市加快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吸纳人才、产业创新等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支撑,各地对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不断加剧。南平市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园区配套、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配套、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配套及要素保障能力亟待提升。必须立足并发挥区位、生态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和各级联动,进一步推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汇聚到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加快优化提升制造业发展环境。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
13、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创新能力和供给水平为主攻方向,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为重心,着力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构建绿色智能高效的制造业新体系,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新时代富美新南平提供坚实支撑。二、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14、银山”理念,立足南平生态资源优势,紧扣绿色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加快培育壮大制造业领域“五个一”等特色优势产业和 “3+4+5”重点产业集群体系,加强整链研究、培优扶强、要素保障,因地制宜把特色做足、优势做优、链条做完整,全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高地。创新驱动,质效为先。坚持把创新放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总量扩张和质效提升并举,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生命线,着力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15、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整体谋划,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统筹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分产业制定行动方案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集中方向、集中项目,针对“卡脖子”瓶颈短板聚焦发力,加快取得突破。开放合作,集聚发展。坚持开放发展,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参与制造业产业链分工与合作,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和福州都市圈等建设,拓展南平制造业开放合作新空间。以各类园区为载体,优化产业布局,走“集群集聚集约”发展道路。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特色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色产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领先,制造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绿色制造技术在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打造一批高水平标准化的园区平台,培育一批优质企业群体,基本建成创新能力较强、产业结构优化、产品附加值较高、配套体系较完善、资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