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整理施工方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008931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田整理施工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水田整理施工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水田整理施工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水田整理施工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田整理施工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田整理施工方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田整理施工方案一、 水田整理 1、包括田块土方平整和表层耕作土剥离与回填.表层耕作土由推土机由田块中央向两侧推运,并集中分区堆放,以备新造耕地表层复土.土方平整主要采用推土机进行.对于原田块地面高程大于设计高程的田块,为挖方区,由推土机尽可能推至低田块进行回填平整。对于原田块地面高程小于设计高程的田块,为填方区,尽量利用挖方区的土方进行回填平整.耕作土复原时,向堆料场取料,由推土机推运,摊平至设计高程,松土机进行松土。结合灌排沟渠的布置,并满足田间灌水和排水要求,归并原有田埂,切小并大,按照规划设计重新制埂。根据当地发展要求,水田制埂为土埂。归并相邻田块的高差应控制在50cm以内,以降低土方

2、平整工程量,田块归并要与道路、沟渠相衔接,田块高程要考虑进水和排水的需要。归并田块应考虑田块走向,考虑作物采光需求,但主要应考虑地形对田块归并的影响。项目区的水田梯,地面坡度一般小于10,在灌排合一的排灌渠一侧,按地面坡度布置梯田。结合田块整形,一般沿渠方向长每2025m制埂;形成每块梯田面积为1.53亩的水田区域。顺梯田一侧布置的排灌渠为灌排合一的渠道,在梯田上游设进水口,并沿垂直渠道的方向开挖临时毛渠灌溉田间;下游侧设排水口,并沿垂直渠道的方向开挖临时毛沟进行田间排水;从而形成田间灌排系统,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项目区水田小并大,需重新调整田形,夯筑田埂可采用:埂顶宽0。4m,上游埂

3、高0.4m,下游埂高1.4m,坡面倾角60.根据项目区地形地势,以小格田为最基本平整单元,格田按确定的设计高程和设计的坡降进行平整,做到设计田块内的挖填土方量平衡,多于的弃土外运并进行平整。1)测量放样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坐标控制点及水准测量点,用测量仪器进行放线定位,并用木桩做好标志,定出挖填区域及挖填深度。根据测量结果和设计图纸进行土方平衡计算,制定合理的土方作业计划和就近调度方案,在一个区段范围内尽量做到挖填平衡,土方场地运输控制在推土机的经济推距内30米以内。如存在较大差错时,邀请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进行协调,研究解决方案,如有较大变更设计,按规定的变更程序进行变更。高程复核完后,则对该田

4、块底层基础进行检查,看田块耕作层底下是否为砂漏地或淤泥,如是进行处理,以保证施工机械及人员的安全和耕作侧防渗能力。2)田面平整在推土前,对开挖区域内的树桩、树根、杂草、垃圾、废渣等有碍物利用机械结合人工彻底清除。清除有碍物后用推土机把原田面耕作表层分两层推土剥离,集中分区堆放,暴雨时用塑料布遮盖,避免暴雨淋刷使土壤大量流失.表土剥离后,根据测量放样,用机械挖取高于设计田面标高的土方回填至附近低于设计田面标高田块以及附近旧沟渠和坑洼地.局部高差较大处,由装载机装运土方回填,尽量做到挖填同时进行。开挖及回填时应保证表土回填前田块有足够的保水层.平整时应采取就近原则,为防止表土层底部为漏水层,在施工

5、时应注意田面高程的控制,田面高差控制在3cm以内,使高程符合设计要求。对多余的土方分类处理,不宜作填料的土方统一运至业主指定的弃土场,其余土料运往土料临时堆放场并进行平整.田面细平后从堆料场取料,用推土机进行耕作层回覆,耕作层厚度不小于50cm,最后用推土机的松土器进行耙松处理。3)田埂施工表土回复后,按设计要求进行田埂施工。用测量仪器结合钢尺按设计放线,田块要求按照农田田块方正,便于农业机械化耕作的农艺要求,田埂夯筑要顺直,防止漏水.土埂制埂:在放线清基后选择粘性较强的土壤,清除土中的树根、石砾、草皮等杂物,分层(每层10-15cm) 填筑夯实,拍打结实。沿渠方向长每1030m可制1埂,埂顶宽3040cm,上游埂高30cm,下游埂高根据坡面倾角和梯田宽度计算确定,格田长度一般结合冲地宽度而定,当格田长边超过80m时,顺渠向筑1腰埂。每格田面积可为3-5亩。夯实采用人工配合机械进行,其压实度经工地实验室检测须达到设计要求并经现场监理工程师认可。分层铺筑、夯实同步进行,直至修到坎顶.在田坎初步成形后,对边缘部位进行拍打,使其紧密稳定,待全部拍打压实后,则按埂坎设计坡度削坡成形,使之符合设计要求。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