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中:中国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戴建中教授在北京大学的讲演(节选)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一直都很引人瞩目在经济上私营企业的再生打破了公有制经济的一统天下在社会结构方面,私营企业主的出现更是引起很多争论它的现状如何?它和社会结构中的其他部分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仔细探讨的问题 ——戴建中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关于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研究的一些信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一直都很引人瞩目在经济上私营企业的再生打破了公有制经济的一统天下在社会结构方面,私营企业主的出现更是引起很多争论它的现状如何?它和社会结构中的其他部分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仔细探讨的问题,需要真正拿出一些数据来才有说服力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在1993、1995、1997、2000和2002年分别作了五次全国性抽样调查,这样得到了极为丰富的调查数据,可以作为讨论的基础我讲四个问题 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 在1949年以前我们国家有两种国内的私营经济一种是官僚资产阶级的企业,一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他们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呢?官僚资产阶级产生于晚清的洋务运动,到1949年没收的官僚资产阶级财产共有2858个单位,其中的生产工人只有75万人,但是它们已经占到当时工业、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
另外一块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当时也仅有不足一百年的历史一部分是手工业工场引进了新式机器慢慢做大形成的第二部分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时,出现了一批民办官助、民办官督的企业第三部分就是一批当时的地主、官员办起了新型资本主义工商业到了1949年以后私营企业陆续开始公私合营,到1956年12.3万工业户(拥有工人164万)、402万商业户(从业人员662万人)全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私营企业至此在中国大陆上不复存在当时被划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是86万人,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又把其中70万人区别为小商小贩,因此真正原民族资产阶级仅为16万人 改革开放以后,首先是农村大包干,家庭手工业、副业越做越大,雇用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出现了“雇工大户”,直到1988年修宪,才正式认定有一个“私营经济”1989年开始在统计上单列了一个“私营经济”,当时私营企业是9.1万户,投资者21万人,雇工241万人,总的力量就这么大到了2001年底,私营企业已有203万户,投资者461万人,雇工2253万如果拿今天的私营经济与解放初期相比,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工人数,都要多到10倍以上,所以私营经济已经完全是国民经济中独立的组成部分,相应的私营企业主也已经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
但是他们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力量仍然是相当有限的1949年的私营工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63%,可是到去年为止,工业是私营企业户数、人数最多的行业,但私营工业也只占全国工业产值的10.7%,仍是比例相当小的一块现在不总是说非公经济是“二分天下有其一”,或“三分天下有其二”吗?因为这里面还包括三资企业和个体户个体户千万不可忽视,它们一个一个都很小,但是累加在一起,现在是2400多万户,4700多万从业人员真正的私营经济今天在经济生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和所占比例,仍然是相当有限的 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流动 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结构,“俯看成圆侧成岭”,拿工程图打个比方,俯视图是一组同心圆,侧视图是一个金字塔最中间的同心圆是当时的政治精英——“干部”他们不但掌握着国家的政治领导权,同时通过计划经济实际上也掌握着国家全部的经济权力在它周围有个知识分子阶层虽然说政治运动经常对知识分子形成冲击,但是总的来说它的社会地位还是较高的,干部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界限也不是特别分明,一些知识分子有可能成为干部再往外面的是城市工人他们完成政府所交给的生产任务,可以获得一定水平的保障比如享受免费初等教育,学校毕业以后,基本上可以全部就业。
一旦“有了工作”,公费医疗、劳保制度就都有了,只要他在一个单位时间长了,住房还是可以有盼头的到他退休了有退休金,最后死了,还有丧葬费所以从生到死,他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但是再外圈的农民就不行了,在人民公社制度下以农业为生的人却不能自己决定种什么、怎么种他们又没有自由流动的权利,一生被固定在唯一的一块土地上,这样的身份就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了,农民其实是应该有人身自由的同心圆的最外面,有少量的占人口5%的所谓“地富反坏右”,已经是处于最边缘状态了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对改变自己位置行动最积极的,实际上是农民和一些边缘群体因此最早手工业能够做大,家庭养殖业能够做大,雇工能够超过一定限度成为私营企业(那时候还称为“雇工大户”)的,首先是农民和没有职业干了个体户的这样一批人到了1989至1992年,尤其是1992年以后,开始出现变化了这时的计划经济已经受到比较大的动摇,已经开始出现职工“下岗”,在干部、知识分子中已有“砸三铁”之虑,未来的前景已经不像在计划经济体制底下那样容易把握那样可以预见了,同时他们也受到原来边缘群体成功的鼓励,因此这时候开始出现干部、知识分子“下海”办私营企业的第一个高潮。
这期间原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职工已经占到开业业主的多数,因为开业的原始积累与资金已经越来越困难,农民开业的数量相对减少,个体户做大了成为私营企业的比例也在下降 到了1998年以后,引人瞩目的新现象是出现了原来的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转制,在2002年调查中,这类企业占同时期开业私营企业的大多数这个转制有的地方喊得很凶,比如说山东诸城,当地负责人得了个“卖光”的绰号,但也有些地方并不声张地闷头干,最典型的就是江苏原来农村发展有几个模式,“温州模式”是土生土长的私人资本,广东、福建靠的是外来资本,与此完全不同的“苏南模式”是发展农村集体企业,有的企业已经发展得非常巨大,一年都是上几个亿的产值,但在1998年以后基本上都已转制,一种转成私营,一种转成股份制股份制有员工持股,也有主要经营者持股,到了近两三年提倡二次改制,把股份再集中到原来的经营者手中现在江苏的私营企业发展非常快,原来的“苏南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这种转制跟过去的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下海”最大的不同在于,“下海”是政治精英、文化精英转化成经济精英,需要有一个“借船”或是“造船”的过程,而现在的转制是乘着船下海乘风破浪,原来企业的生产能力、销售渠道一切都不变,只是所有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相应的管理机制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转制的这一批老板和原来的老板有很大不同如在转制的老板中,从2002年的数据来看,党员正好占50%;他们成为私营企业时现成的资本规模比原先那些老板开业时的资本大一倍,他们从一开始就跃过了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一夜之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一批新老板跟原来社会上一般认为的私营企业主不是党员、社会地位不高、管理水平比较低等等形象完全不同,这一点底下还会再回过头来讲 私营企业主和其他社会成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考察的是私营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我们是从税收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的,税收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国家不是一种社会成分,但是国家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来调整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税收上到底有没有差别?应该说偷漏税是普遍存在的2001年福布斯名单公布后,总理让查一查他们交了多少个人所得税其实查个人所得税是其次的,主要的是企业所得税这是跟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相关联的最主要的两大税种,企业只要开办,如果有利润,就应该交企业所得税,这是真正的大头,而个人所得税是把企业利润作为个人收入拿出来分配后交的税所以明智一点,如果对未来有信心,不必把资金从企业里调出来作为个人资金。
从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不同所有制企业税种、税率上没有区别,税收和销售额之间的比例应该是差不多的以1999年工业企业为例,国有企业每销售100元钱,大约缴税8.5元;而私营企业是每卖100元钱缴税4元钱国企比私企每销售百元平均多交利润4.5元,反之利润少2.74元从每年的税务统计年鉴上看,从1989年到1998年,仍然按国有企业的缴税水平作我们的比较基准,估算私营企业这十年应缴税3058亿,实际上却只缴了388亿私营企业对国家是有贡献的,一个是有利就业,一个是形成新的生产力,一个是缴税但是比起国家所规定的税收标准,那就相差得太远了十年的应缴额和实缴额差了两千六七百个亿,相当于1998年全部私营企业注册资金的40%,可以说私营企业没有得到国家投资,但是实际上却吃到了“免费午餐”近几年对私营企业的税收抓得越来越严,私企纳税额增长的比较快,原因之一恰恰是原来完税基准太低 第二考察私营企业主和政治精英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小私营企业主的确处在权力制度架构之外,在经营活动中主要依靠自己的社会网络在他们来往最频繁的朋友中,干部占到47-48%,社会网络是以干部作为中心围绕权力而建立的这张网络有这样一些作用:帮助进入市场、疏通贷款、购买租赁场地、获取采购和销售信息等。
随着企业主内部的分化,经济精英与政治精英之间的关系也有新变化 第三考察私营企业主和工人,即私营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到底怎样?私营企业工人工资水平与国有企业差不多,但是劳动时间平均而言是国有企业的1.2倍,较少得到社会保险的机会,大约只有40%的企业给职工交医疗保险,交养老保险的不足50%,有的企业即使投保,也只涉及一些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我曾经用2000年的调查数据作过一个测算,1999年私营企业的平均利润是117万,其中接近80%是作为再投资的,作为投资分红的是21.5万元私营企业主个人平均在企业总资本中占78.6%,应分红16.9万元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又是企业的主要管理者,表面上的工资定得很低甚至没有,因此分红中的一部分应视为管理劳动的收入,但管理是倍加的劳动,报酬又如何计算呢?我想起曹冲称象的故事,大象没法称,我们来称称石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每年都要调查企业经理人的工资,1999年整个非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平均工资是7200元,也就是说年收入8.6万,拿这个石头来替代企业主的管理劳动,16.9万减去8.6万还有8.3万属于劳动剩余价值在所有分配中,全部职工工资和投资者资本回报部分的比例为1:1.79。
即便如此,由于大部分私营业雇工来自原来的农民,他们获得的工资也比留在土地上的收入要高,因此今天的劳资关系并没有激化到对立的地步由于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将长期存在,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状况很难改变,所以劳工争取权利的余地也是有限的另一个方面,我们并没有经历过类似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之前已经有过的长久的文艺复兴时代,我们缺乏与残酷的市场竞争精神相平衡的人文主义关怀,因此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演变仍需密切关注 还有一点是私营企业主和知识劳动者的关系,在企业内部表现为与职业经理人和管理、技术人员之间的关系2000年调查显示,在私营企业中担任总经理、厂长的有93%就是业主本人,6.7%是其他投资人,由非投资人担任的仅仅只有0.1%所以私营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投资、管理两权紧密结合尽管现在有些私营企业也有工会甚至有党委会等,真正的权利仍然垄断在投资者手里绝大部分私企采用家族式管理,财会、采购、仓库保管等职权主要集中在他们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以及亲戚手里经济学界一直批评这一点,认为这是私企无法吸收外来资金、不能吸引人才,难以长大的原因但从社会学来说,中国家族制企业有其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上的根源。
中国的封建社会完全不同于西方西方的封建社会基于庄园制度,而中国自秦起即存在着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家庭是最好的生产单位,个人要依赖家庭的互助协作才能生存,因此每个人必须承担起对家庭的义务和责任传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