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常识点滴.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0064212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常识点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书法常识点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书法常识点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书法常识点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书法常识点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常识点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常识点滴.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法常识点滴书法艺术浅释临帖“五要”书法作品的欣赏书、画、印三者之间的关系“美学”及“美”与“丑”书法艺术浅释刘芳芜书法是通过书写汉字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之一。它与中国绘画同源。二者相辅相成。 书法创作的基本功和技法主要有:笔法、墨法、章法等。笔法是指笔触的变化与方法,包括起笔、收笔、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方笔、圆笔、转折、提按、疾涩等;墨法是指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规则,一般可分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渴墨、涨墨等;章法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构图,也称“布白”,其基本要求是知黑守白、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有节奏韵律感。书法作品中的书体主要包括篆书、隶书、真书、

2、行书、草书等。篆书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甲骨文、大篆、小篆三类;隶书上承篆籀,下启行草,主要包括秦隶、汉隶、汉简、清隶四类;真书原称“今隶”、“楷书”、“正书”(现一般理解为楷书),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一般分为魏碑、唐楷、小楷等;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近楷者称为“行楷”,近草者称为“行草”;草书一般分为章草、行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因行草介于行书与小草之间,故常附于今草之中。书法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汉字之上的。它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从一个重要方面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书法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汉字书写在实用原则下不断美化以适应社会需要的

3、过程,是实用进化为美、统一于美的过程,是美的因素不断充实升华的艺术化过程。纵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诸书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无一不打上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烙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书法的发展过程是中国文明进化过程和文化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著名学者熊秉明先生称“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是很有道理的。书法是情感的表现。它不仅能流露出书家一时的喜怒哀乐,还能体现书家的精神、气质、性格、修养等等。所谓“书为心画”、“书如其人”,就是指书法反映书家的精神面貌。与书法紧密相关的“文房四宝”、诗词歌赋、哲言禅语,以及书法作品体现出的曲直纡回、浓淡枯湿、抑扬顿挫、刚柔相济等,实际上也是东方文化、中

4、国哲学、华夏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临帖“五要”吕进成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书法创作和运用的基础工程,临帖过程如何是取得学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重视临帖。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书及教学经验,归纳为临帖五要,供书法爱好者参考。一、临帖要会选帖,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书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败,不可随便处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这是我们择帖的前提。同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欢它说明这种范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处,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较快地掌握范帖。另外,选帖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规律,选择笔画,结构皆法度严谨、

5、规律性强的范帖。以后再逐渐选其他字体和风格的字帖。书体上一般先楷、隶等正书再行草,先立后奔。二,临帖要三结合,即临帖和读帖结合,临帖和摹帖结合、临帖和背临结合。读帖是对范字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读笔画,结构及章法等。临帖前要统读,对范字的特点有个初步、大体的印象。临帖过程中要边读边临,看准每个笔画的位置安排,形态特点和相应的笔法。其长短、粗细、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笔的藏、露、转、折,提,按顿、挫、回锋,出锋等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笔为心使,下笔方能准确到位。读帖是临好帖的前提,只临不读的抄帖式临写是写不好字的。摹帖较容易,习惯上认为是初学阶段采用的一种方式,如临帖中适时进行摹帖,会发

6、现手下之宇和范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对范字的理解和学习。姜夔续书谱云:临帖易得古人笔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可见摹临结合,能互取其长,互补其短,促进学书进步。背临是学书较高阶段的一种临帖,是出帖前的准备。临帖中结合运用,能检验临帖效果,发现对范字掌握的不足,加强对范字的记忆和把握,促进临帖。三、临帖要临一帖,即学书中,把选好的范帖临好,掌握住为自己所用,以后再临习其他范帖,博采众长,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一帖没学好即改弦易辙,去学其他字帖,这样只能学一帖,扔一帖,最后哪一帖也没有学好。另外,临帖时要态度老实,尊重范字。以临像,临准为原则,不可把自己的书写习惯强加于

7、范宇之上,对范字进行篡改,这样只能陷入误区,导致学书失败。四、临帖要持之以恒,任何学习都是从一点一滴学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临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坚持临帖,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才能学有所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成书法的,最终只能半途而废,碌碌无为。同时要克服急于求成,骄傲自满的情绪,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都是我们学书的拦路虎。五、临帖要和应用结合起来。临帖是为了掌握书写技巧,提高书写能力,以服务于运用为目的的,如果临帖中注意运用,能促进临帖。通过运用使我们了解书写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我们临帖时对范字进行再认识,增加学书的动力和目的性。应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写信、写文章、写日记、写作品等,

8、平时我们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学既用、用既学,学用结合,形成习惯,日久天长,定会学用合一,既提高了临帖质量,又达到了应用的目的。 -摘自青少年书法报书法作品的欣赏(摘自王冬龄编著的书法艺术)“金陵八家”之一龚贤曾说:“作画难,而识画尤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绘画如此,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书法靠线条布白的变化来表现形式、情感、意境,不象绘画还可以用自然物象的形神来对照比较。鉴识书法好坏,更为抽象而令人不可捉摸。故孙过庭书谱引老子的话说:“下土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因此,不仅有书画家,也有鉴赏家。所谓鉴赏,就是鉴识、欣赏。有鉴无赏,难为真鉴;有赏无鉴,不是

9、真赏。鉴是赏的前提,赏是鉴的深入。鉴多理性,赏多感性。书法欣赏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绪,及其意境与审美趣味、格调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书家靠手来创作,欣赏者靠眼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另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爱好差异也使欣赏的角度与观点不同。欣赏书法是件难事,而欣赏行草书更难。清人刘熙载说:“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艺概)。因为篆隶正楷均有明确的规矩法度,这种书体易见书家功力,而行草书虽有法则,然有极大的可变性。所以书家作

10、行草书比写楷书篆隶自由得多,束缚性小。行草书特别是狂草书体形式可以使书家的艺术感受、情怀、性灵得到充分发挥。苏东坡咏西湖的诗很有意思,“水光潋滟晴方好,”可以比喻为篆书、隶书、楷书的欣赏,“山色空蒙雨亦奇”,不正是行草书的变幻、朦胧、深邃、无垠的境界吗?今从笔法、布白、神采诸方面来谈谈书法的欣赏,特别是行草书的欣赏。笔法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永不衰竭的东方艺术,就是有两个因素:一是毛笔所写出的线条丰富细腻,变化无穷;二是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含有自然物象、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行草书与楷书用笔特点不同,“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书谱)。楷书要求一笔不苟,笔笔独立

11、不相连续,靠笔势、笔意使字贯气,而有飞动之势;行书应用牵引、笔势的动作增加变化,风流潇洒;草书用笔纵横跌宕,绚缦多姿。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行草书在用笔上与其他书体比较,大概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笔法丰富。玉箸篆就是圆笔藏锋一种笔法,汉隶、魏碑一般以方笔为主,行草书的笔法有提按顿挫、方圆中侧、悬针垂露、连绵飞白等,囊括了其他书体一切笔法,而且有些用笔是其他书体所不具备的。宋代行草大家米芾自称其书“八面出锋”,就是说笔势奇宕、笔法丰富。清代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诸家以隶法作篆,以北碑法作篆,以行草笔意作篆隶,就是为了丰富篆隶的笔法。碑学书家的这种创新,对近代书法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12、的王羲之兰亭序,人们津津乐道其中二十多个“之”字,无一相同,除了结体上的变化外,更主要的是笔法变化。今所见到唐人摹本,有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三家。虞、褚为一代大家,其摹本笔意淳雅,但俱带有虞、褚自身笔意在笔法笔势上不及冯摹本丰富而有变化。应该说冯摹本更接近右军真迹的推想,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侧互用。中锋用笔是书法线条的根本所在,但不等于排斥侧锋;将侧锋视为书法上的“禁区”,这是错误的。线条的变化,从外形上看,无非是曲直,起笔收笔亦不过方笔、圆笔,或方中寓圆、圆中寓方。但从质地来看,主要就是中锋、侧锋。中锋笔法丰满圆润,元气内含,侧锋笔法锋芒崚嶒,精神外露。中锋为本,侧锋取势,中侧并用,方为

13、上乘。不妨以怀素的草书为例。他的大草千字文似乎比自叙帖更有“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之势。因为自叙帖以中锋为主,若铁线使转,而大草千字文中侧并举,颠腹互用。正如韩冬郎题怀素草书屏风所形容那样:“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节奏强烈。人们形容书法为“线条音乐”。因为书法线条的抑扬顿挫、轻重徐疾,若音乐的节奏、旋律。毫无疑问,行草书用笔特点的节奏感要比其他书体强烈。然而“动的势,今只静静地留在静形中。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耽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再现在眼前,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地往来不定的势”(沈尹默书法论丛)。此处的“想象体会的活动”,就是欣赏深化的活动。如黄

14、山谷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其笔意奔放,笔势超迈,其线条“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山回路转,不可端倪,其用笔节奏变化,令人得到“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的艺术趣味。笔法之外还有墨法。墨法与笔法相辅相成,笔飘则墨浮,笔涩则墨沉。关于用墨,书谱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在墨法上不是修养有素者,很难参透八字精义。不同书家其墨法也有不同。如赵孟頫笔笔圆润,浓墨富丽;董其昌时有渴笔,淡墨清雅,一润一干,“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清刘墉善用浓墨,王文治喜使淡墨,故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称。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不仅与笔法的轻重缓急相融合,增强了音乐感,丰富了节奏层次,而且行草书墨色变化对作品的情调风格能起

15、到渲染作用,使作品韵味更足。布白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赵孟頫说过:“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结字非但因时相传,也因人相传。翻开行草大字典,各家各派的写法确是多姿多采。从结字上看,欧阳询的九成宫严谨险劲,其行草千字文也是如此;颜真卿勤礼碑宽博丰腴,其行草祭侄稿、争座位、刘中使帖均与楷书在结字特点上一脉相承。这说明一个书家其楷书行草的结字形式不同,但风格往往是相似的。行草用笔要“流而畅”,结字求“简而动”。在结字上楷书一般是不可以改变笔画的,而行草书却有两大法宝:一是草法,二是牵引。草法在点画线条上是减法,概括而便于连绵;牵引在点画线条上是加法,牵引在楷书中是点画之间的空中动作,不在纸上反映的,而行草书是将点画间的这种动作在纸上表现出来。当然牵引是虚的辅助装饰性的线条,轻盈简括,应与具有结字意义的点画线条有区别。所以牵引线条的取舍处理,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明代草书若祝允明、王宠牵引少,敛整洗练;黄道周、王铎牵引多,横轶缠绕。行气,就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有连贯呼应,顾盼情生的意态。行气不单是行与行的疏密曲直变化,同时字与字、行与行以笔势连绵,气脉畅通,若行云流水,自然成文方妙。因此行草不会写在方格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