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心理分析.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0063784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与心理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环境与心理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环境与心理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环境与心理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环境与心理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与心理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与心理分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与心理领域性跟大多数但是动物一样,人类也有控制周围空间的强烈冲动。当一组人感到个地区属于他们所在的集体时。他们往往在行动时不再单枪匹马,而是为彼此的利益采取集体行动。1972年,著名城市规划者奥斯卡纽曼在公共住房项目中详细的分析了犯罪的模式。确认了建筑的布局的方式,建筑面向什么景点,环绕或控制什么空间等等,会在其居民中形成什么样的社区感和责任感,从而降低犯罪。从此之后,一系列环境心理学家开始加大这面的研究力度。主要探索那种住房布置会刺激集体的领土感加大彼此之间的关系。例如:对于许多平凡人而言人若登上高处会产生成就感。好像是君临天下。人在群体中有安全感。所以多数人有很强的区域心境。私密性在不

2、同的社会和我们这个社会不同的部分,人们对隐私有着不同的需要。从总体上来讲,某种程度的隐私是几乎每个人都需要的。环境心理学家试图通过建筑的方式满足这种需要。比如,在大型办公环境内使用隔间,或墙壁为员工提供一定的自由度,而不进行敞开设计,从而使监督者不直接看到员工。人们发现,这样可以得到更大的工作满意度和更高而不是更底的操作水品。案例:南京多报刊的编辑部就是这样的设计。拥挤在人口密度甚高的环境里生活和工作,人们往往感到非常压抑。当人口密度无法降低时,环境心理学家边通过建筑样式和视觉操纵以降低其的影响。一组心理学家对大学宿舍稍有不同建筑方式的测试,以观察这些样式将产生何中程度的拥挤感,第一种是一条较

3、长的走道,房间居住40名学生,第2种是两条较短的走道,走到两边的两间房子个住20名学生,第3种是一条较长的走道房间,里住40名学生.但中间有一间客厅,学生可在里边会面,里边有门可通向走道。尽管最后一种布置的密度与另外连种同样高。但学生不感到它那么局促,不那么拥挤,因此也就更加爱交际一些,更富于社会性。案例:真正的有钱人有品位其实不居于闹市,而是更宽阔的山水之境,比如一些城郊的别墅区。环境与心理分析:环境是指人和生物周围的一切事物。这些事物能给人或生物以若干影响。长期生长于不见阳光条件下的鱼往往是双目失明的。在热带某些地方的青蛙能够上树,这是生物受到环境的影响所致。人受环境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中

4、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孟轲的母亲,为了找一个好的环境以影响她的儿子,曾三次搬家。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孟母三迁”。英国的H.斯宾塞在C.R.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之前,就把进化观应用于心理学,致力于探讨有机体的心理对环境适应的问题。他甚至企图用生物进化的规律去解释社会现象。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而有人否认遗传的作用,主张环境决定论。他们认为,人的机体构造、形态、神经系统及能力,都是由环境的影响决定的;基因虽能决定人的机体的遗传性状,但环境却能引起基因的突变,造成性状的变异。 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证明,遗传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基因的决定和变异,潜在的可能性的范围的扩大,环境则

5、从中进行选择。例如,基因可以决定一个人能长到 1.8或1.88米那样高,但真正决定最后生长高度的是饮食、营养、卫生和身体健康状况,也就是环境。环境能破坏基因遗传的稳定性;高温辐射、化学物质、病毒等引起的物理、化学的生物因素,都能造成遗传密码的改变,导致自发流产、畸胎、先天缺陷、遗传病等。人的心理发展也是如此,不能单从遗传因素着眼,更不能过分强调遗传的作用,必须看到环境这一重要因素。没有适当的环境,即使是有许多健全的遗传因素,人的心理也不会发展起来。俄国生物学家.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根据他们长期的实验证明,认为环境在人的心理发展中是起着决定作用的。例如,同样具有健全头脑和耳目的两个人,一个在闭塞

6、的地区,经常不接触他人,另一个生活在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众中,经常与他人交往,前者的心理发展就大大不如后者。这就说明环境能给人的心理发展以多方面的影响。人的心理对内外来的信息的接受和抑制,以及心理水平的提高和降低,都是受到一定的环境所制约的。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J.B.沃森(旧译华生)十分强调环境的作用。他认为环境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唯一因素。他把人的个体与个性,混为一谈。个体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种族发展和生理发展的产物。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形成的。沃森所说的实际上是个性而非个体。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中,有人从根本上否定遗传。沃森说,假如给他一打健全儿童,他就可以任意训练他们成为大盗、罪犯、律师、

7、医生。中国心理学家郭任远在他写的一个无遗传的心理学一文中,也抨击了遗传论者的主张。 环境有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分。内部环境主要是指生理环境,即机体内部的环境;外部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交互影响。互相作用,引起了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交换,形成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密切关系。在实践中,人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不断地在变化,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发展起来,表现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与个性特征。从而推动了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双生子的实验研究表明,不论其为同卵还是异卵的双生子,在他们身心各方面总是有许多差异的,这就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中国古代有人提出“近朱者赤”,“染于苍则苍、染于黄

8、则黄”,这就证明环境的作用很大。美国的J.M.卡特尔曾于1932年研究250 个美国著名科学家之出生地同他在1904年首次所研究的作了一次比较。1904年调查,出生于马萨诸塞、康涅狄格诸州的科学家较多,原因是那时这些地区的文化水平较高。1900年以后,美国西南部诸州学校多,文化水平高于马萨诸塞与康涅狄格二州,因而科学家也就多起来了。此外F.N.弗里曼、H.H.纽曼和H.M.斯基尔斯等人做了寄养子女的研究,结果证明家庭环境不同,养子的智力、才能的发展也就有了差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遗传与环境混合而形成人的心理,并推动了它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 R.S. 伍德沃思就具有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

9、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遗传的素质与环境的作用关系密切,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所占的相对优势不同。遗传制约性与环境制约性相对优势的变化决定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与遗传条件。日本人上武正二在同一家庭中养育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并在他们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两者的优势关系是:在智力、知觉、手腕运动、注意、记忆、推理等智力机能方面,遗传制约性弱;在眨眼反应、皮肤电反射等生理心理机能方面,遗传制约性强。这个材料表明,由于心理机能种类不同,遗传制约性与环境制约性的相对优势关系也各异。有人认为环境是作为实现遗传因素的阈限值而起作用的一种因素。美国D.W.詹森认为,用来实现遗传可能性的环境刺激是有一定阈限值的。超越这个

10、阈限值,即使增强环境刺激,也不能对现实产生影响。而且各种机能的这种阈限值是不相同的。身长与语言能力之类,除非极端贫困的环境条件外,几乎完全可以认为是遗传可能性的外显化,而绝对音阈和外国语音韵的辨别等等,只有在特定的训练和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实现。在遗传与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研究上,有些心理学家提出成熟与学习的问题。他们认为学习不能无视成熟的条件,往往在身心发展达到一定的成熟期,学习才能发生效力。美国心理学家L.卡迈克尔、A.L.格塞尔和H.汤普森对出生后 46 周的同卵双生子作登楼梯训练的实验。一个先进行几周的登楼梯训练,另一个在前一个训练结束后,才提供短暂的训练机会,得出的结果尽管训练时间短

11、,倒是后训练的儿童登楼梯的速度稍为快些。J.R.希尔加德对 4岁半的同卵双生子,一个进行早期训练,另一个延后训练,比较投圈、剪纸、记数等成绩的结果表明,训练效果是暂时的,逐渐同成熟的倾向趋于一致。这些实验研究者认为,在发展中,成熟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成熟条件不具备的学习是无效的。在行为发展的基础中,不能否认精神和筋肉成熟的必要性。但是,也有人认为经验和学习对于发展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奥地利心理学家K.洛伦茨和德国的E.H.黑斯二人实验研究鸭子的印刻(imprinting),小鸭表现尾随行为的经验是在初生后1317小时出现的。这个短暂时期叫做“临界期” (critical period)。在这个

12、关键时刻学习较其他时间是最顺利的。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不仅在动物身上如此,在人的心理发展上也有其临界期。例如有人提出婴儿对照顾他的成人微笑,可能就是印刻学习的一种表现。以上的实验与观点,认为成熟与学习在构成心理发展过程中是彼此相互作用着的,表现为复杂的相互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者对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是以科学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与态度来处理这些问题,认为遗传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但遗传因素又是生物长期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从无生命的物质到有生命的物质,从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从无脊椎的动物到有脊椎动物,直到人脑的出现,是有机体与其环境不断地进行频繁的交往和信

13、息交换,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逐渐形成有机体某些特性和特征。这些特性和特征,作为一定遗传因素在一定的环境下传递到下一代,遗传是在生命出现以后才有的现象,它是物质运动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从一个个体发展来说,遗传只能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要靠环境的影响,在人的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及其与教育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参考书目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智贤著: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美克雷奇等著, 周先庚等译:心理学纲要,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日大桥正夫编, 钟启泉译: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0。

14、环 境 心 理 学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摘要: 环境心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过去人们研究探讨问题,经常会把人和物、人和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也就是环境,或者是单纯地以人去适应物和环境对人们提出要求。现在许多研究者认为“环境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过于狭隘,建议用术语“环境行为研究”替代。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当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已经日益意识到行为因素对设计和规划的重要性,并逐渐将环境心理学和建筑学的联系有了初步的概况。关键词:发展 新兴交叉 涉及 多门学科 狭隘 术语 替

15、代 广泛认同 重要性正文: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环境心理学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研究领域,因为建筑学研究建筑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同时,它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多门学科如心理学,地理学,人类文化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环境保护等学科关系密切。以下要讨论的就是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的的密切联系。建筑与环境的适应性阳光: 充足的阳光是每个家庭的必须,阳光的介入不仅使我们身心愉悦,更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因为光是热、土壤、植物、水、空气的轴心。阳光对健康有益处,如果让自闭者生活在光线较充足的地方,自闭行为减少一半,且会增加许多与人互动的行为;但若光不足会造成视觉疲劳、反胃、头痛、忧郁、郁闷等行为反应;研究甚至发现在日光灯下与太阳光下的工作效率不同;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孩子显得活泼有劲多了。光与颜色对比亦与孩童学习成效息息相关,研究发现亮丽的颜色蓝、黄、绿布置而成的学习环境,比起单调的自、黑、棕色的环境,智商表现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