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0057481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主要以国家间关系的发生、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专门史。但是,因为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的包罗万象,从政治到民俗,从一国的内政到外交无所不包。于在研究国际关系史时一方面要注意专一主要以国家间关系的发生、发展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广博影响国家间关系发生、发展的众多因素。另外,因为其研究内容的广泛,在研究国际关系史还要注意目的于手段的统一。 二、如果要把国际关系史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首先要它与国际关系、世界历史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 做为世界史的分支,国际关系史在研究对象上没有世界史的广博。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

2、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是国家间关系的发生、发展。因为主权国家体系出现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国家间开始发生关系之后国际关系才出现,于是决定了其在研究的时间跨度上短于世界史。 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国际关系史主要致力于通过对国家间关系的发生、发展的探讨和描述,发掘国际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因为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于是我们认为其受实用主义于功利主义驱使的因素较小。 与国

3、际关系史不同的是国际关系是一门社会科学。国际关系是研究由国际关系主体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的学科。其主要探讨的是主权国家间关系的发展与演变的规律。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关系研究仍然是以涉及各国安全和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政策性研究为主。但是因为政治是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决定了我们在研究政治关系时,还要研究到影响政治关系的种种因素。因为其属于社会科学,于是也是一门研究如何进行利益分配与进行社会管理的学科。与人文学科相比,其功利性与实用性要更强一些。 三、在国际关系史、世界史以及国际关系的关系上,三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关系。世界史为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提供材质。国际关系史为国际关系理

4、论提供检验标准。国际关系为国际关系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又为世界史的研究开辟新领域提供新途径。 而之所以要把三者分开并不是在三者之间有什么天然的界限,而是为了便于我们进行研究而将三者进行必要的分类。毕竟一个人所能够涉及的领域和是有限的,一个人能够付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将各个学科都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虽然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因为研究重点的不同,决定了在三者之间必须要有主次的取舍。 作为国际关系专业学生,我们的落脚点是国际关系,于是在三者之间的取舍是以国际关系为中心的。其他两门学科在我们的学习中主要起到辅助的作用。这种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从史中抽象出理论;提出的理论

5、要经得起史的检验。我们知道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但是,对于一些学科,完全地依靠实践的检验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现实的。比如我们提出某种关于国际体系发展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就不可能用实践来检验,只能够通过该理论能否对国际关系发展经历过的历程的某一特定角度进行正确的说明来进行检验。而对于国际关系发展方面的理论、国际关系发展的预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外交策略,却只能够从国际关系史的史实和逻辑分析来进行检验和推理。 我们以国际关系研究中要涉及到的联合国改革的研究为例来谈谈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学习以及运用国际关系史。首先,关于联合国为什么需要改革的问题的由来,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之上,而是应该是以

6、一种历史的眼光来分析。联合国最初建立的建立目的是: 1、保护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2、保护世界各国的安全。相应的,其运行机制是为了实现这两个目的而设置的。随着世界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联合国要面临的问题已经超出了这两点。于是需要新的机制来适宜新的发展和解决新的问题。 对于改革联合国这样的一个史无前例的艰巨工程。很多问题我们无例可循。对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的论证就主要落到了历史经验之上。 现在有的学者提出要在全新的基础之上重建一个联合国。这样的建议如果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然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考察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联合国最初的成立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得以实行的。如果没有法西斯国

7、家发动反人类的战争,就不会有联合国家间的团结一致。也就失去了联合国成立的最主要的基础。其次,正如联合国宪章中所说的:为免除后世人经历当代人身历两次世界大战之苦如果没有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血的教训,即便联合国能够成立,各国的统治者又怎么会珍惜来之不宜的和平与安定。于是可以断定,现在不存在建立另外一个可以替代联合国的国际组织的外部条件。 另外,如现在争论最为激烈的有关联合国改革的问题如何增加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争论。我们不能因为日本、德国发展了,实力增加了,就认为他们可以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了。如果如此推理能够成立,那么最初安理会的常

8、任理事国就应该最多只有四个,即美国、苏联、英国加上一个不合格的中国,而法国则是完全不具备必要的资格。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确立不仅仅是从实力考虑问题,而要维护一种已经得到认可的国际格局需要。常任理事国就是维护这种格局的支柱。改变这种支柱就是改变这种格局。 我们翻开历史,一旦某一国家或者国家集团想要推翻一个已经得到确认的格局,其结果一般是以战争告终。如19世纪拿破伦要推翻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会议确定下来的欧洲格局;威廉德国要推翻1815巴黎条约确立的欧洲格局;法西斯国家德、意、日要推翻巴黎和会确定的凡尔赛华盛顿格局。再看近些,金日成要推翻雅尔塔格局规定的朝鲜半岛的格局,结果还是战争。当然随着时

9、代的发展,战争也许已经可以说远去了。但是依靠这种简单的通过改变一个已经得到确认的格局的支柱的做法,我们会付出什么样的政治成本呢?如果仅仅从现实出发以实力决定谁该成为常任理事国,那么既然日本可以德国为什么不可以;意大利为什么不可以,进而澳大利亚、加拿大为什么不可以?如果以地区和不同世界的平衡来决定,那么如果印度可以,巴基斯坦为什么不可以?埃及可以,那么南非呢?如果巴西可以,那么阿根廷呢?这样,安理会也许会出现几十个常任理事国,如何有效率地开展工作呢?敌对国家之间的相互制肘又如何处理?于是,这条改革的道路应该是走不通的。但我们也不是认为格局一旦得到认可就不可改变、不能再发展,只是要有一个审慎而有效

10、的办法。 我们通过分析历史得出了以上结论,但是另外的人运用同样的历史事件、历史进程可以得出与我们的结论完全相反的结论。怎么办?历史在这时候似乎成为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方面涉及到了学习、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的问题论理学的善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最高指导思想的问题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我们做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应该有一个善的道德评价来时时指导我们的研究,帮助我们设定研究目的。我们研究国际关系这样一门社会学科,这个善的目的就是:我们应该为人类的幸福和美好的未来出谋献策。这样说也许是某种与民族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理想“世界主义”的表现。但是,再用传统的界定国家利益的

11、方式、方法来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走向全球化时代里的国家利益应该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问题了。不考虑一些共性的利益,不考虑本国单方面行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能完好地维护本国利益的。相应的国际关系史的学习应该以能够为国际关系提供实行其目的的途径和基础。 最后就是指导我们学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应该是经过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原理。马克思的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原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高屋建瓴地考察国际关系发生、发展的角度,使我们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至被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其涉及到的众多的历史事件、史实所困绕。方法论就

12、是实践论和实事求是。一方面我们要勇于实践,敢于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出理论,另外也要敢于将国际关系理论的新的发展运用到对国际关系的认识当中。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实事求是。理想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因为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现在的现实,而是要去建设一个比现在的现实更美好的现实。但是我们实现理想的途径必须是现实的,这样我们也才能够达到目的,不至于南辕北辙。这个现实就是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分析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的核心基础。一切对历史的分析,至少是三十年战争以后、黎塞留完善了以本国世俗利益为国家政策的出发点以后时代所做的历史分析,如果不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论提出什么国际关系理论,如果不能有益于国家利益的保护与实现就是错误的!W 信息来源: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