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功了吗》说课稿.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005490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功了吗》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做功了吗》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做功了吗》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做功了吗》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做功了吗》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功了吗》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功了吗说课稿做功了吗是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做功了吗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

2、较大的现实意义。 , m ?; E4 h+ z q5 B1 ?5 I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

3、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和兴趣,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这节课需要用1课时来完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行简单的计算。其中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Ms?c1OXH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二、学情分析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

4、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m j cEt H/d4S/w旭谷中国|初中物理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中应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

5、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A|-X3r5 O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关于新课的引入(2min):我是从简单机械入手引入新课,因为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费距离。用笤帚扫地,手臂只需移动较小的距离就可使笤帚在地上扫过一大片,虽费力但省距离。通过对比学生会很自然的提出质疑: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力和距离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引入新课,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人。(2)、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8min):我首先让学生进行“提升动滑轮”这一活动,让学生测出拉力F、钩码重G、小车

6、通过的距离s和上升的高度h,记录在教材给出的表格中。在采集实验数据时,教师应强调:实验数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因此实验数据应该客观、真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求出拉力F和上升距离s的乘积和小车重力与上升高度的乘积几乎相等。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量,我们把这个量叫做“机械功”简称“功”。(3)、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15min)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

7、得出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此时学生对功的定义,理解并不透彻。引导学生紧抓“力的成效”来认识生活中物体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并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加深学生对做功两必要因素的认识。不做功的情况:1、F=0 (不劳无功)对物体根本不施力,不做功。举物体靠惯性在水平面上运动的例子,说明没有推力对物体做功。2、S=0 (劳而无功)我推讲台没有推动,我对讲台不做功.展示举重运动员没有举起杠铃的情景。(右图) 3、FS(劳而无功)因为这种情况下物体并没有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所以这个力不做功。这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如粉笔盒,学生课桌上的文具水桶等

8、,特别是我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进行分析。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了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学生观察书164页上图片中的情况物体是否在做功。(4)、怎样计算功(12min):在研究功的计算时,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个别体验,(推动课桌和推动讲台前进),配合多媒体分析引导,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力越大,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多;顺势引出关于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从而得到机械功的定义。1、功:物理

9、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2、功的计算公式:W=Fs,理解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3、功的单位:1J=1N.m ;力做1J的功约多大;让学生亲自举2个鸡蛋,感受做1J的功到底有多大。4、1J的物理意义。5、运用公式进行解题。这里给大家一道利用公式可以直接求解的例题,在解题中强调:首先要判断是否做功。并且找准力和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在课堂中设计了练习题(投影仪),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在介绍功的单位时,可以通过对焦耳的生平简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最后

10、由学生进行知识点小结,需要3min.五、作业设计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紧扣重点,难点,设计了以下题目:课后的1、2、3、4三个计算题。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做功了吗 W7 - 7 G8 J! : 6 g7 r; q% t; B) a4 q6 Y) X) 9 z$ S1、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 - % q4 r, h, 2 4 |2 ? * M. H* E, j# _6 : |; r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G& j( Z. 0 D& u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9 7 I. c3 u U% p二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 X8 6

11、U- F3 W4 3、.机械功: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通过距离的乘积叫机械功。 / K: W; N8 _. a& E! ( 4、怎样计算功) 5 a8 h! # p) m1 t A* D:功=力距离 5 e: d# 7 S, a* W6 K# |(1)公式:W=Fs * E6 y/ ) f6 n4 y; r7 A) u3 l9 h y# g+ x, y L5 T4 w6 Y(2)单位:1J=1N.m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新课切入方式上,经过反复研读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和人教版、沪科版新课标教材,觉得沪科版教材对于机械功概念的引入上,很专业地指出了机械功的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

12、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却是在有力学基础和能的知识前提下去构建“功”的概念;而“功”是对于目前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功的概念,同时又有较大兴趣来投入学习,这是一个难题。于是我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功的概念,最后才引导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同时以文中第二段内容为锲机,简单让学生认识到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 n1 n% y0 K! q- |1 以上是我准备在做功了吗这一课时上进行授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设计,至于重点、难点怎样突破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应该还存在不足之处,望大家给予指导和帮助。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评价课堂中学生所进行的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