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04676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排球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排球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排球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排球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排球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排球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排球教学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排球教学反思本学期为了丰富学生的球类知识,我开始给学生上排球课。本节上的是正面双手垫球课。结束后,我对此课进行了反思。首先是在运动技能传授过程中,准备姿势及移动的介绍过多,徒手练习过多,这应属于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中间应加少部分熟悉球性,培养手感的练习。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传授与兴趣更好的相结合,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时间,多开展相互评价,便于体现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二是针对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是否出现相同的错误,在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讲解和纠正的办法。体现新课改的意义,提倡老师在教学中“精讲多练”。三是在教学中要注意运动负荷,对于排球运动相对来说是强度较小的项目,要注意练习的量和次数。打乱旧的教学思路,

2、多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到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肯定的。我会像这个方向去努力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体音美分类教学研究,我执教了体育学科水平三(五年级)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向上自垫球一课。课后,我校教研组教师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首先他们对本节课予以了肯定,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步骤安排合理,过程设计具有一定逻辑性,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多样。但是与一节优秀课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是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不够充分。一、准备部分教师带领学生球

3、操动作欠熟练,节奏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结束部分中,放松内容太少,放松的不充分。在教学中,这两个部分绝对不能忽视,在教学中很重要,如果没有或忽视就不是一节完整的体育课。二、运动技能传授方法衔接略显僵硬,教法的采用限制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和合作意识的形成,其他例如竞争意识等培养也不够。要在理念上打破原有的框框,然后进行深度的挖掘,传授与兴趣结合,给学生自主展示的时间和空间,组间、组内都可开展各种形式的评价,便于体现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三、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是否是雷同错误,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讲解和纠正的办法。四、在教学中要注意运动负荷,对于排球教材相对来说是强度较小的项目,要注意练习的量和次数。教

4、学中也可以考虑运用一些比赛来调控运动负荷。五、在教学中要抓住新课程深层次的内涵,在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打乱以前的教学思路,多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兴趣入手,从体验入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经过老师们的点评,我明确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主要是理论水平低,尤其是现代教学理念方面,主要是体现在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上,导致自己教学方式、方法过于稚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下面就把反思后的教学设计加以简要说明:一、开课阶段:与学生互动谈话启发学生引出排球运动,主要以学生表述为主,教师适时加以激励和补充。二、准备部分中激励学生小组研讨、探究利用排球做游

5、戏,引导小组同学可以别出心裁,待游戏活动取得一定效果后,老师熟练的带领学生随音乐球操,充分热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心慢慢进入愉悦的运动状态。三、基本部分教学采用辅助性练习徒手练习固定球自我尝试单垫球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技能。关键要注重各环节的衔接紧凑性,以便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身体协调性。在注重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锻炼空间,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四、结束部分,放松操完成。让学生放松自我,调整呼吸,调节情绪,以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在课的练习中,教师及时观察,调控负荷,并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相信学生技能掌握、思考、合作和竞争等能力都会有显著的提高。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想到当前很流行的一句话:现在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由传道授业者转向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的确,学生不可能对我们所教的所有教学内容兴趣,一味的说教或填鸭式的教学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排球教学反思雁东路小学刘 孝 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