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三定律_说课稿.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0043932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顿第二、三定律_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牛顿第二、三定律_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牛顿第二、三定律_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牛顿第二、三定律_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牛顿第二、三定律_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顿第二、三定律_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牛顿第二定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而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设计机器、研究天体运动,计算人造卫星轨道等等都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

2、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鉴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本节安排1.5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的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部分。(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2)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是这样定义的。(3) 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为什么说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

3、梁。过程与方法(1) 以上节课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 能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2) 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3) 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考纲要求)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三、教法选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多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

4、分析能力,指导性发现法: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立足于学生的学,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获取知识。讲授教学法:针对课本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讨论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四、教学流程设计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展示在真空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由照片中可看出,在真空中自由下落的羽毛和苹果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提问:由上节课探究实验所得的结论,解释为什么质量不同的物体加速度却相同? 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同时回忆上节课实验所得结论引入本节课内容2、自主学习,获得新知展示上节课实验结果a-f图像和a-1/m图像,思考展示的问题。(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

5、容是什么?(2)、表达式如何表示,各符号表示什么?(3)、表达式中的各物理量单位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74页,并思考讨论上述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上节课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把小车看成什么?通过增减砝码改变小车的什么力?(2)表达式:F=kma 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k为比例系数。 (3)取力的单位为:牛顿,质量的单位为:kg,加速度的单位为:m/s2 。讨论:k为何取值为1?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最后总结:由k=F/ma,k=1N/1kg.1m/s2

6、,规定1N=1kg.m/s2,则牛顿第二定律可简化为:F=ma。设置这个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敢想敢说,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物理学研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3、分析讨论,理解新知(1)讨论a和F合的关系,分析讨论下列问题?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加以引导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对应性

7、。五、板书设计 说课稿牛顿第三定律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建筑类)的第一章第五节的牛顿第三定律。从课程整体来说,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三大定律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学生情况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即一对平衡力是指同一物体所受的两个力相平衡,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但是,他们的这一认识只可能是定性的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

8、要价值。要实现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从力的性质、作用的同时性等进一步认识,并进行定量探究。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高一年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而且好奇心强是职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全面提高接受能力。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正确理解其确切含义。3能够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1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9、。2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教育1经历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难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四、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问题,类比、讨论、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得出科学结论。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程序探究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设计方案:创设情境分析总结实验证明。2教材处理:通过创设

10、情境,让学生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义;然后,通过实例和实验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整个自然界普遍存在的。3设计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1、设计目的:本环节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经历和感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探究三:牛顿第三定律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研究性学习既然拔河比赛中两个拉力大小相等,那么拔河比赛时,为何还存

11、在胜负之分? 巩固知识点,反馈学生掌握程度,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七、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下午好! 我叫 ,来自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第 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既是 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 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 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 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

12、新意识。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知识层面:学生在已初步掌握了 。 能力层面: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用 初步具备了 思想。 情感层面: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三)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 课时学习。(本课时,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 )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 ;掌握 ,熟悉 能力

13、目标-通过 ,培养学生 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 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 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重难点分析 因为 节课的重点确定为: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 其本质就是 由于 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 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 作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

14、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指导学生: 五、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一)创设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