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异常心理学.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003930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异常心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章 异常心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章 异常心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章 异常心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章 异常心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异常心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异常心理学.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异常心理 复习考试的范围就是整本书,最保险的复习方法就是看书!整理的材料,只为便于复习。季君第一章 异常心理学1、什么是“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有哪些基本特征?(书第1题)(P1)心理异常:个体在某个时段或长期没有能力按社会认可的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其中,“没有能力”是指因脑损害等器质性缺陷或缺乏动机、能力等机能缺陷原因造成的无法按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别人难以理解或接受。而“不适应”则是指心理状态、行为表现偏离社会常模,即违反了社会习俗、社会准则。基本特征:(1)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即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现实环境失去同一性和合理性。

2、(2)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性,即心理过程及其相互之间或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之间失去协调一致性。(3)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即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构成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失去相对稳定性。2、区别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别原则与标准判别原则:心理反应的合理性原则、心理过程的协调性原则、个性特征的稳定性原则;判别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正态分布曲线经验标准:包括病人的主观体验和其他人(医生、咨询师)的观察社会适应标准:心理和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适应要求3、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书第2题)(P4-P5)心理健康运动的起点:1793年法国医生皮内将精神病人从锁链中解脱出来,提倡“道德

3、治疗”。心理健康运动把1908年美国比尔斯的著作一颗失而复得的心的出版和同年成立的“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作为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心理健康运动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1945年二战结束,此期间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病的预防。第二阶段:二战结束60年代末,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第三阶段:70年代初至今,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这一时期是人本主义兴盛期,因此心理健康运动更注重心理健康的完善、提高等等,从而发展到了重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阶段。4、判别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标准

4、”包括哪些具体评估标准?(书第3题)(P7)心理健康“发展标准”的本质特征: 认识清醒健全;情绪积极饱满;意志品质良好;个性完整统一; 人际关系和谐;潜能充分发挥;具体评估标准:(1)适应能力个体对赖以生存的客观现实(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变化的适应。(2)耐受能力对精神刺激的承受能力。(3)调控能力人的心理活动受意识控制和调节的程度。(4)社交能力心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指个体在情感、态度上与人沟通的能力。(5)康复能力遭受精神刺激后导致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5、造成心理异常的基本因素答:一是生理因素:遗传、脑功能失调、神经递质代谢异常;二是环境因素:人际关系不良、社会生活事

5、件、丧失;三是心理因素:应激、消极情绪、挫折及对挫折情绪的消极反应。6、心理健康判别标准答:1. 主观经验标准。指根据被判别者的主观感受和判别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判别。2. 社会适应标准。指根据是否适应社会生活并与之保持协调进行判别。主要表现在自理、沟通、交往等方面。运用时应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影响。3. 统计分析标准。指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进行判别。4. 心理测验标准。指根据规范化的心理测验结果进行判别。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投射测验。5病因症状标准。指根据是否有致病因素和症状表现进行判别。以上前四种时社会适应标准,第五种时医学标准,是心理正常的最低标准。7、当今社

6、会的心理健康判别标准,提出发展标准的意义?答:当今社会中,心理健康的“生存标准”(心理健康与否)和“发展标准”(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是当今社会判别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标准的提出能更好地理解心理咨询的内涵:(分“发展性心理咨询”和“调适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咨询是要帮助来访者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重视可能的或已经出现的各种发展性心理问题并提供处理方法。鼓励来访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经具有的各种现实能力,充分挖掘潜在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更健全地发展自我。8、变态心理学的五种病理学模式? 生物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也与躯体疾病一样,都有生物学方面的病因,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

7、脑的某一特定部位。 心理动力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意识与潜意识,即意识与欲望、本能等矛盾冲突的结果。由弗洛伊德倡导。 行为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所有体现心理异常的不良行为,除了由生理原因所决定的以外,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即“学习”的过程固定下来的。由华生倡导。 社会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生活变动等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由迈耶尔(美国)倡导。 整体论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9、一般心理问题的特征答:1)情景性由特定的情景所诱发,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关。对形成反应的刺激情景,即使反复出现,也难以通过不断适应而逐渐减少异常反应,甚至还会越演越烈,以至最终演变

8、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偶发性和暂时性一般不会持续出现,且通常能自行缓解。一方面是指脱离某种特定情景,一般心理问题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是指其常会自行缓解,来去匆匆,偶然得说不出所以然,暂时得稍纵即逝。)无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不存在病理性的精神症状,精神活动完全正常。所以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其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通常都是正常的,即使在特定情景里出现某些症状,也不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就因为不存在病理性精神症状。10、一般心理问题有哪些?答:偏执、自卑、多疑、无端烦恼、消沉、孤僻、攻击性、狂热、怯懦、心理疲劳11、“无端烦恼”作为一般心理问题与生活中正常烦恼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书第4题)(P10)无端烦

9、恼事指无缘无故烦躁、苦恼得消极情绪。无端烦恼与生活中正常的烦恼不同。正常的烦恼事由于客观存在的原因引起的,人人都有体验,而无端烦恼事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即引起无端烦恼的原因是主观想象出来的,并非客观存在。这是无端烦恼与生活中正常烦恼的本质区别。“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是无端烦恼者的写照。12、心理疲劳与生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有何不同?(书第5题)(P12)心理疲劳是指因精神原因而非生理躯体原因导致无精打采、懒散无力,使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度降低的心理机能消极状态。心理疲劳与生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的不同在于:生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也会导致工作能力减弱、效率降低等后果,但都是一种自然性防

10、护反应。生理性疲劳是由身体肌肉承担高强度或长时间的活动造成的,削弱的主要是人的体力,表现为肌肉疲劳。病理性疲劳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削弱的主要是人的相应躯体机能,表现为体虚乏力。心理疲劳则肌肉活动强度不大,也无躯体疾病,纯粹是由神经系统活动过于紧张或单调引发,削弱的主要是心理机能,表现为精神疲乏。13、心理症状包括哪些?(1)感知障碍:感觉异常、感觉消失、病理性错觉、幻觉(幻听、幻视、幻嗅等)感知综合障碍(2)思维障碍:思维奔逸(思维挤压、随境转移、音联、意联)、联想散漫、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中断、象征性思维、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控制妄想)、超价观念、强迫

11、思维(强迫意念、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对立性思维、强迫表象、强迫意向)(3)言语障碍:持续言语、刻板言语、模仿言语、脑损伤性言语、缄默、病理性说谎(4)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涣散、注意衰退、随境转移、注意固定、注意狭窄(5)记忆障碍:记忆增强、界限性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近事遗忘、远事遗忘、错构、虚构(6)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欣快、病理性畸轻、易激惹、情感低落、情感淡漠、情感不稳、情感倒错、表情倒错、情感幼稚(7)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弱(矛盾心态、易暗示性)、意向倒错、意向矛盾(8)动作行为障碍:1)精神运动性兴奋指精神活动的普遍性增强,动作和行为明显增加,动作行为可以表

12、现为与思想感情协调(多见躁狂症);也可以表现为与思想感情不协调(多见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如躁狂性兴奋、焦虑性兴奋、青春性兴奋、紧张性兴奋、谵妄性兴奋。2)精神运动性抑制指精神活动的普遍性减弱或阻滞,随意动作受到削弱或丧失,意志行动与随意行动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如紧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病态性违拗、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持续动作、模仿动作、强迫动作(9)本能行为障碍:自伤、自杀、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失眠、睡眠麻痹、睡行)、性功能失调(10)意识障碍:意识混浊、嗜睡、昏睡、昏迷、谵妄(急性意识障碍,表现为定向障碍、错觉、幻觉,日间嗜睡、夜间骚动不宁)、意识朦胧、梦样状态、精神错乱。(11)自我意识

13、障碍: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多重人格、人格转换、自知力缺失。(12)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按智商和社会适应行为受损程度分为四级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痴呆(13)定向障碍:环境定向障碍、自我定向障碍。14、“神经症”有哪些共同特征?答: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怖、强迫、抑郁、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它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虽有躯体症状(强迫症不明显),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患者深感痛苦而又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有较强求治欲望。病程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除外),且病程多迁延。15、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在症状和病程要求上有何区别

14、?(书第6题)(P26-P27)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症。一个月内至少发作3次,一般为数分钟,每次最长也不会超过1小时。发作使患者日常生活受到明显影响。其临床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惊慌恐惧,具有强烈的失去自我感、濒死感、失控感、发疯感、窒息感,且伴有以下一些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胸前压迫感或不适感、喉部堵塞感、头晕或失去平衡感、手脚麻木或肢体异常感、阵发性发热或发冷感、多汗、晕厥、震颤等。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以慢性的、弥散性的对一些生活情景的不现实的过度担心紧张为特征,焦虑情绪体验持续6个月以上,发病期间学习和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其临床表现为精神性焦虑和躯

15、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至少有以下表现之一:患者经常感到不明原因和对象的紧张或烦躁;经常提心吊胆会发生某种不幸,但又说不出有什么具体不幸;经常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如临大敌。躯体性焦虑常伴有以下表现:运动性不安(如坐立不安、往复徘徊、唉声叹气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如出汗、心悸、胸闷、头晕、呼吸困难等)。16、恐怖症(恐惧症)的诊断要点是什么?(书第7题)(P27)恐怖症(Phobia)是一种对某些特定处境、物体或在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引起回避反应的神经症,也称恐惧症。诊断要点:一是患者有明确的引起恐怖反应的刺激(特定的事物或情境),明知恐怖反应与实际的刺激不相称,不合情理,但难以摆脱。二是患者发作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如焦虑、紧张、脸红、出汗等)。三是尽管患者自己也知道没有必要,但仍对引起恐怖反应的事物、情境或人际交往采取极力回避态度,而且反复出现,无法控制。如无法回避,则可伴发惊恐发作。17、恐怖症的类型有哪些?答:恐怖症是一种神经症,特征是对某些特定的处境或物体产生不合情理而又异常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从而出现不必要的回避反应。恐怖症分:简单恐怖症、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简单恐怖症是对特殊物体或现象的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