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文本 (2).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03661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安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文本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广安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文本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广安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文本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广安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文本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广安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文本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安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文本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安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文本 (2).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广安“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草案) 二O一O年十一月 目 录一 总则2(一) 指导思想2(二) 编制原则2(三) 编制依据4(四) 主要目标4二 “十一五”回顾6(一) 环保观念明显增强7(二)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7(三)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8(四) 环境监管能力不断加强9三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11(一)环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11(二)产业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重12(三) 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够合理12四 主要任务14(一) 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15(二)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15五 重点工程项目投资18六 保障措施20 一 总则(一) 指导思想根据广安市国民经济和

2、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二五”时期是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五年。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保护环境已被国际众多城市确定为重要战略目标,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绿色壁垒逐渐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刚性制约,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必然选择。(二) 编制原则1 科学发展,重视协调。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结合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理念,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运用循环

3、经济原理,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小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压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2 保护优先、防治结合。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在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加强重要环境敏感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的保护,积极通过各种措施,防止这些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加快对受破坏地区的治理和恢复,城市化建设和产业布局要符合广安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实现合理布局,改善广安整体生态环境。3 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

4、政,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围绕广安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突出广安特点。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坚持全局观念,理清重点、难点问题,在重点领域,实施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4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包含两重含意:一是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说,政府着重按规划进行建设布置,负责监管、协调,全方位给予必要扶持,及时帮助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序顺利进行。

5、二是有关发展的项目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说,有利于生态与环境保护、改善、优化和符合环保要求的开发项目为之,反之,则不为之。广安市的领导决策层在项目引进中应规定或拉高准入的环境保护门坎,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能耗低、“三废”排放少、清洁生产、环境经济效益好的项目。5 科技支撑,法制保障。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努力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切实增强科技和教育对生态建设和环境

6、保护的支撑能力。继续加强和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政策法规建设,加大制度创新、管理决策创新和资源环境执法力度。6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公众参与。发挥政府决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强化监管,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实现全市全民各方面的有机结合。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三)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2)四川

7、省广安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18);(3)广安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库;(4)广安市2006、2007、2008统计年鉴;(5)2007-2009年广安市环境统计资料;(6)其他相关资料。(四)主要目标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发挥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环境保护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各种污染源得到全面控制和治理,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实现进步。到201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良好,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

8、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健全完善;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环保经济加速发展。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2%以上,受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15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天/年,城市地面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95%以上。80%左右的乡镇开展了生态乡镇或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15年,全市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达到75%,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降至50m3/万元,单位GDP能耗降为1.4标准煤/万元。社会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城市化水平达到38%,生态文化全面发展,环境保护

9、宣传教育普及率大于95%,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大于90%。形成全民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保护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到2015年,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3.5%。 附表:“十二五”主要环保指标指标)2010年2015年“十二五”增减情况1工业COD50864780-6%2城镇生活COD3206730140-6%3农业COD1718216150-6%4COD5433551070-6%5工业氨氮110103-6%6城镇生活氨氮31472958-6%7农业氨氮355334-6%8氨氮36123395-6%9SO23060727240-11%10NOX3253128953-1

10、1%11广安流域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到类的比例(%)100%100%0%12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地表水类的比例(%)100%100%0%12城市空气质量好于级标准的天数比例(%)90%95%+4%13酸雨发生率90%80%-10%1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噪声、交通噪声达标率100%100%0%二 “十一五”回顾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在“十一五”期间,广安克服了了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害和2010年广安“7.19”特大洪灾的不利影

11、响,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实施节能减排,加强污染治理,严格环保执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一)环保观念明显增强。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环保专项会议,市人大常委会积极组织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并牵头组织各种环保专项活动,市政协积极组织环保法执行情况调研,有力促进了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充分利用“6.5”世界环境日、“4.22”地球日和“12.5”法制日等,通过电视、报纸、网络、专栏、街头宣传等途径,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同时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全社会环保观念显著增强,形成人人关心环保

12、。人人支持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四川省广安市生态建设规划,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广安”初步形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制定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对全市生态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各区市县均已完成生态县建设规划的评审,生态县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生态重点工程逐步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环境优美小城镇、文明生态村、生态家园、生态小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植树造林3.4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4.6%,建设沼气池10万余口,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6.42平方公里。城市生态功能不断加强,实施以绿地、公园、广场、道路为主的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20万余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覆盖率达44.5%。同时我市共成功创建142所绿色学校(其中国家级1所、省级7所、市级50所、县区级84所)、7个绿色社区(其中省级2个、市级5个)、环境优美乡镇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