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接触.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0027423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接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接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接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接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接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接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接触.doc(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接触近期,我觉得有个广告很精彩,就是那个芭拉芭拉童装广告。一共有三个在播。第一个是讲一个小女孩和妈妈去洗澡,看见妈妈肚子上有一道疤,就问了:“妈妈,你肚子上怎么有一道疤啊?”妈妈说:“那是医生开刀把你从我肚子里取出来。”小女孩一脸疑惑:“妈妈你为什么要吃我啊?!”第二个是个小男孩,在花园里浇花,不远处,有点秃顶的爷爷在看报纸。小男孩拿起洒水壶就往爷爷头上浇水,爷爷被吓了一大跳,问他:干吗啊?小男孩说:“这样你的头发就能长得快点了啊!”第三个还是小女孩,她在弹钢琴,一曲奏毕,大人们开始鼓掌,然后高声说再来一遍,谁知小女孩居然哭了,她说:“我又没有弹错,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遍?”如今,

2、这三幅画面深深地定格在了我的心里。先说小女孩吧!她觉得自己已经弹对了,会弹了,没有必要再弹。因此,她想不通家长为什么要她再重复。做为一名家长,我能理解体会做家长的心情,无非就是想让孩子再巩固巩固,当然这其中可能也有虚荣心在作祟。想想自己做为一名老师,平常不是也有惟恐学生记不住、记不牢而机械重复的现象吗?小女孩的话让我真正理解了孩子们。我们为什么不能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呢?分层次教学早已提倡,可我们老是顾虑多多,不敢完全放开手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日益高涨。再说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吧。他的用意不言自明。他可能是想爷爷的秃发洒了水一定会像花草一样茁壮成长。多么有想象力的一个孩子呀!这又让我想起了我的本

3、职工作。在平常的教学中,也经常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超出自己的想象。有时你都不敢相信有些道理出自一些十来岁的孩子之口,他们的思维之敏捷之丰富让人惊叹:现在的孩子确实了不得!不否认,这其中还有个别学生的回答会特别离谱,甚至荒唐。但现在我想:说不定他们也有他们的道理。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没有理解透他们的本意。其实每个孩子都很有思维,他们各有各的特长。那就让我们尊重孩子们的个性特长,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发展吧!看了这三个广告,还让我想起了两个教学案例:第一个教例是在一次听名师的公开课上,教师讲的是二年级课文坐井观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读课文、讲故事、质疑、解答教师组织、参与、指导课已

4、近尾声。教师总结说:我们认识事物不能象青蛙那样坐在井底看天、目光狭小。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青蛙也没有错,因为它没有撒谎,看到天多大,就说多大,应该算个诚实的孩子。当时全场听课教师都愕然了。最后这位教师处理的很好,不愧为名师,他回答到:是的,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话,青蛙没有撒谎,确实没有错,天到底有多大,我们现在也确实不知道。我们今天学习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就是想让你们知道一个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有些事物的认识,即使是你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事物的全部。所以,我们要多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尽量使自己站得高些,认识事物尽量全面些。第二个教例是在某教师教学乌鸦喝

5、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的坐下,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不及,便不耐烦的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这两个教例对我的触动很深,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

6、。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了解儿童、研究儿童、走进学生心灵的世界,与学生同唱、同跳、同喜、同悲、心灵相通,既做学生的师长,又做学生的朋友,还做学生的学生,学生亲其师、信其教、受到人格的熏陶,才能真正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境界。知识的交流在感情的交流中进行,感情的交流又在知识的交流中加深。所以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时决不能无视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应创设一个让学生能够产生“愿意学、喜欢学、我会学、我能学”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唯有这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创造心灵才能被唤醒,智慧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从这些广告和教例里,我们能看到孩子眼里的世界和我们有多大的不同,他们内心的想法完全没有我们大人的僵硬和拘泥,是多么地天真和单纯,孩子和我们,是不同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不同,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他们的不同,要肯定孩子的不同,这样,他们的触觉才能伸得远,才能感知这世界上更多,更精彩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