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君子篇第二十四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002597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荀子》君子篇第二十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荀子》君子篇第二十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荀子》君子篇第二十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荀子》君子篇第二十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荀子》君子篇第二十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荀子》君子篇第二十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荀子》君子篇第二十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荀子君子篇第二十四原文:天子无妻(1),告(2)人无匹(3)也。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4)也。足能行,待相者然后进;口能言,待官人(5)然后诏。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告至备也。天子也者,埶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之谓也。注:(1)妻:指迎娶新娘。(2)告:宣示、表示(某个意思)。(3)无匹:无与伦比。(4)适:往。无适,四海一家,无需聘问。(5)官人:传话的人。译文:天子尊贵,无亲迎新娘一说,表示世人无与伦比。四海之内对于天子来说,没有迎宾送客之礼,因为四海一家。脚虽然照样能走路,必待

2、相礼者导引然后前进;口虽然照样能说话,必待传谕者诏告天下。不待亲视而自见,不待亲听而自闻,不待亲言而自信,不待亲虑而自知,不待亲自动手而功成,言其群臣备至也。天子权势最威重,身体最安逸,心境最愉快,志无所屈,身无所劳,一切至高无上。诗经。小雅。北山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原文:圣王在上,分义(1)行乎下,则士大夫无流淫(2)之行,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庶百姓无奸怪之俗,无盗贼之罪,莫敢犯上之大禁,天下晓然皆知夫盗窃之不可以为富也,皆知夫贼害之不可以为寿也,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为安也。由其道则人得其所好焉,不由其道则必遇其所恶焉。是故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

3、世晓然皆知夫为奸则虽隐窜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请。书云:“凡人自得罪。”此之谓也。注:(1)分义:礼义、典章、制度的社会位置。(2)流淫:放荡不羁。译文:圣王恭己南面,礼义规章颁行天下,士大夫无放荡不羁之行,百官掾吏无怠慢骄惰之事,众庶百姓既无奸怪之俗,亦无盗贼之罪,莫敢犯上之大禁,天下人都明明白白地知道盗窃之不可以为富,都知道贼人害善之不可以活得滋润,健康长寿,都知道犯上作乱不可以安定无忧。经由正道,人人都能获得自己向往的好东西,搞歪门邪道必将大祸加身,所以天子刑罚极省而威慑力广布流行,世人都明明白白地知道作奸犯科即便隐窜逃亡也不足以免于处罚,所以莫不乖乖地服罪请罚。书上说:“凡人

4、有罪都是自作自受。”说的就是这个。原文: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爵当贤则贵,不当贤则贱。古者刑不过罪,爵不逾德。故杀其父而臣其子,杀其兄而臣其弟。刑罚不怒(1)罪,爵赏不逾德,分然(2)各以其诚通。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3)如神。传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乱世则不然:刑罚怒罪,爵赏踰德,以族论罪,以世(4)举贤。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德虽如舜,不免刑均(5),是以族论罪也。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以族论罪,以世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诗曰:“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5、!”此之谓也。注:(1)怒:过,超。(2)分然:判然,分明。(3)化易:改变社会风气,改变人的道德。(4)世:身世,出身。(5)均:波及,连坐,牵连。译文:所以刑罚定罪恰当,则法律威严大张,罚不当罪则法律将被亵渎;爵禄赏功合理,则爵位会被看重,胡乱奖赏,爵位就会被轻视。古代刑罚不超过罪孽,爵赏不高过德行,故或其父被杀而其子见用,其兄被杀而其弟见擢,互不干扰。刑罚不过于罪,爵赏不逾于德,各色人等判然各以其忠诚行事。所以为善者更加努力,作恶者立即悬崖勒马;刑罚綦省,而威望广布,政令昭明,而化人向善如神。有道是:“一人有好道,万民赖以存。”说的就是这个。乱世则不然:刑罚过于罪,爵赏逾于德,论罪祸及亲

6、族,举贤只看身世。所以一人有罪,而三族皆灭,即便德虽如舜,如果有罪过,也不免连坐,是以宗族论罪也。先祖为贤,后世子孙必然显达,恶行虽如桀纣,为官照样尊贵,此以身世举贤也。这样以族论罪,以世举贤,虽欲无乱,可能吗?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上说:“百川洪水波浪翻,山峦崩塌碎石乱。高高山崖变深谷,深谷突起变成山。可怜现在执政者,竟不警觉迷途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原文:论法圣王,则知所贵矣;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论知所贵,则知所养矣;事知所利,则动知所出矣。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故成王之于周公也,无所往而不听,知所贵也。桓公之于管仲也,国事无所往而不用,知所利也。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1

7、)道失贤也。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2);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故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分此者也;节者,死生此者也;忠者,惇慎此者也;兼此而能之备矣;备而不矜,一自善也,谓之圣。不矜矣,夫故天下不与争能,而致善用其功。有而不有也,夫故为天下贵矣。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注:(1)倍:背也。(2)流:散漫无约束。译文:研讨以及效法先世圣王之道,才理解其可贵之处;以道义统驭大事小情,才理解其好处。懂得了它

8、的珍贵,才知道如何养护身心;知道了事情的利弊,才知道如何行动。这两者乃是是非之本,得失之原。所以周成王对于周公的言论无所不听,深知其言论的重要意义。齐桓公对于管仲的治国主张,也是无所不用,深知其有百利而无一害。吴国有伍子胥而不能用,以致国破家亡,因为其主背道而行,失去了贤者之助。所以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这个道理古今无二。所以尚贤使能,分别贵贱,分辨亲疏,论定长幼,此乃先王之道。尚贤使能,则主尊而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散;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能够快速成功而有休整喘息之机。所以仁者其仁就表现在这里,义者其义也就区分在这里。死节之人其死节的动因也就在这里。

9、忠臣其淳厚恭谨也就在这里。这几项都做到了,谓之【备】道义纯备。道义纯备而不自伐,可谓自我修养尽善尽美,可以称作圣人。因为不自矜伐,所以天下无人与之争雄而愿为其尽力。富有而不自恃富有,所以为天下民人所尊敬。诗经。曹风。鳲鸠上说:“那位贤良的君子,他的仪容很端庄。他的仪容很端正,成为四邻好榜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玩味:有人怀疑题目【君子篇】为【天子篇】,不无道理。纵观整篇,主要论述的是天子的势位,“天子也者,埶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论述天子的职责,要赏罚分明。抑恶扬善。“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方方面面道德纯备何止是王,简直圣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