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病历分析 (2).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0024490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动脉夹层病历分析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主动脉夹层病历分析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主动脉夹层病历分析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主动脉夹层病历分析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主动脉夹层病历分析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动脉夹层病历分析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动脉夹层病历分析 (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例讨论】男,55岁,发热、胸痛、气短1个月?患者男,55岁。因“发热伴胸痛气短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热,最高体温39,盗汗,无畏寒、寒战,伴剑突附近针刺样疼痛,疼痛缓解后气短渐加重。既往高血压病史12年,控制不理想。冠心病病史8年。我院门诊查血WBC 6.8510/L,中性0.70,Hb 110g/L,PLT269109/L,血沉95 mm1h,PPD(+),肝肾功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X线胸片如图1。心脏彩超“升主动脉增宽,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大量心包积液”。入院体检:体温39,脉搏115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右上肢125/75 mm Hg,左上肢105/

2、65 mm Hg。无颈静脉怒张,心界向双侧扩大,心音遥远,双肺呼吸音清,奇脉(+),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肘静脉压20 cm H2O(1 cm H2O =0.098 kPa)。入院诊断:发热,心包积液待查;高血压病;冠心病入院后第3天行心包穿刺,共引流血性心包积液约450 ml。心包积液细胞总数4.931011/L,WBC 3.8108/L,单核0.76,腺苷脱氨酶(ADA)27.9 u/L;抗酸染色(-),结核杆菌快速培养(-)。病理: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大量红细胞,未见瘤细胞。入院后第8天增强CT如图2-4。问题:1.本例诊断为?2.患者发热原因是什么?答案公布:影像学结果图1

3、 患者胸片可见纵隔增宽、心影增大图2 患者胸部增强CT可见降主动脉夹层形成、心包积液图3 患者增强CT矢状面可见升主动脉严重迂曲,夹层形成 图4 CT重建后可见升主动脉至肾动脉水平广泛夹层形成入院后第8天增强CT发现主动脉夹层,自升主动脉至肾动脉水平广泛撕裂(Debakey I型),见图2-4。立即转入心外科病房。于入院后第8天行升主动脉和部分主动脉弓置换术,术中见心包内大量陈旧性血块,主动脉假腔内大量机化血栓,假腔破口在右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开口之间。手术顺利,患者恢复良好,术后体温降至正常。心包病理未见干酪样坏死或肿瘤组织。讨论这是一例罕见的以发热、心包积液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夹层病例。该患

4、者有发热、盗汗,血沉快,PPD(+),血性心包积液,其白细胞升高,单核为主,容易误诊为结核性心包炎;但是心包积液ADA无明显升高,多次查结核杆菌阴性,病理未发现干酪样坏死,手术后体温自行降至正常,从而最终否定了结核的诊断。主动脉夹层急性期预后很差,起病后24h内病死率约20,2周内病死率高达60,心包填塞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动脉夹层病因包括高血压、遗传疾病、创伤、妊娠、梅毒、血管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发病高峰在50-60岁,男女比例为23:1。本例患者表现为发热和心包积血,病程较长,夹层破口位于右侧无名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之间,心包积血是主动脉夹层所致。少数主动脉夹层患者可有发热,推测原因可能与血管内膜撕裂,内生性致热原暴露以及血块吸收热等因素有关。病程在2周以上的主动脉夹层预后相对较好,但表现为慢性心包积血则较为罕见。过去10年里类似的病例只有零星的报道。这类患者可以长期无明显症状,心包积血逐渐机化,最终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由于经胸心脏彩超对升主动脉远端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敏感性不高,因此,我们建议对于心包积液的患者,若存在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有胸背痛的症状及双侧脉搏不对称等体征时应行CT检查以除外主动脉夹层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