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通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023870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通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通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通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通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通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通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通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堂随笔: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通案窃读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2. 通过描写,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情;3. 激励学生珍爱读书,奋发向上。难点、重点:1. 通过学习记叙与描写的语句,体会文中“我”的心情;2. 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一、解题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1. “窃”字的含义:(1) 通过查字典,找出“窃”字的多个义项。(2) 结合课文内容,朗读“窃”字在本文中的含义。明确:在本文中应理解为“偷偷地”、“暗中”之意,如“窃笑”。2. “窃读”的含义:(1)一般含义;(2)放在文中考察其含义。明确: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

2、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3. 小结:对词语的理解与把握不仅要知道它在字典中的意思,还应把它放到文章中考察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二、梳理文章的脉络。(一) 分析文中详写的主要事例。问:由题目可知本文是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小时候“窃读”中发生的一些事,其中具体详细地写了两件事。同学迅速浏览,要求:(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2)再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作者的心理(心情)。明确:(1)因“窃读”而被赶出了书店。孤独无助 (2) 得到店员的关心帮助,读完了一本好书。感动、感激(二)学习文中略写的内容“我”“窃读”的方法。问:这两次详细描写的事例也告诉大家,“窃读”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成功“窃读”,

3、还得掌握一些方法。文中也简略地记叙了一系列方法。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些“窃读”的方法。明确:(1)发现“窃读”这一好方法;(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5)用花生米充饥;(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不要求逐点答到)小结: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读书。三、深入理解作品内容。1、讲:不论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事读起来都让人感觉很生动,因为作者除了记叙这些事之外,还进行了细致的人物描写。提示: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2、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任务:(1) 划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写“我”“窃读”的句子或段落;(2) 设身处地地体会其所反映的当时

4、人物的心情,写在书边(假如我是主人公,我会有何种心情);(3) 依据作者当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散读你圈划的内容。3、全班交流注意:(1)学生回答过程中加以提示、引导;(2)朗读方式多样化:学生个别朗读;重点段落全班集体朗读;精彩段落分析之后再富感情朗读。4、总结并分析人物形象问:请同学根据以上记叙与描写,分析概括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要点)“我”是一个家庭贫困却酷爱读书的穷学生。四、简述“窃读”的收获。小结:课文中虽然只是记录了林海音在少年时期读书的一小段经历,但她对读书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这也为她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五、拓展(古今中外爱读书之例)1、 问:其实,还有很

5、多人们爱读书的事例。我相信,同学们也读了不少书籍,你们还知道哪些爱读书的人吗?(提示:例如中国的成语故事)明确:可列举匡衡“凿壁偷光”等。2、拓展材料(1) 引导学生回忆“读书格言伴我成长”活动中所收集到的高尔基的读书格言;(2) 分发材料;(3) 指导学生浏览材料及思考题,并布置分组讨论任务。3、总结:这些古今中外的人们,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十分恶劣,但他们仍热爱读书,并想尽办法读书4、联系实际:(1) 请同学回忆自己是否也有“窃读”的经历;(2) 联系课文、成语、材料,对比自己的学习环境,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板书设计:窃读记“窃”“窃读”因窃读被赶出书店孤独无助(详写两件事)人物描写得

6、到帮助,读完好书感动、感激略写窃读方法一个家境贫困却酷爱读书的穷学生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准备: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今天,

7、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二、做采访准备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二、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三、感悟课文内容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3)进行古诗文积累。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

8、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五

9、、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

10、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七、辩论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八、拓展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

11、趣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

12、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一、激趣读

13、文,深入感悟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二、积累运用,升华认识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三、拓展活动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四、布置作业1.背诵第7自然段.2.抄写生字词.3.完成课后“小练笔”我的“长生果”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