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章注解.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002128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6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第四章注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道德经第四章注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道德经第四章注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道德经第四章注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道德经第四章注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经第四章注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第四章注解.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庭初开闻天籁 丹香玉华映紫霄道德经第四章注解兼论内外金丹的能量物质循环系统“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鈖,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此为道经中一章,也是通行本道德经第四章。本章主要讲述的是宇宙中心的形态,以及在其内部空间能量和物质相互转化的状态,同时也蕴含了内外金丹生化中能量物质相互转化之理。道宗祖师认为,宇宙在形成之初,是一片茫茫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质,其中有无数细微的灵元微粒在做永不停息的匀速圆周运动。灵元微粒是宇宙里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其类似于原子的结构,但要比原子细小无数倍,但却蕴藏有巨大能量。因为在这个时候什么都看不到,也感知不到任

2、何物质的存在,所以把这种状态称为虚空状态。但是随着灵元微粒的自身的旋转运动,量变到质变,在虚空里产生了能量涡流并且产生了物质结构的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感知到其中有物质存在,而整个太虚就变成了无象有形有质的状态,这个状态叫做真空状态,因为虽然看不到东西,却有物质真实存在。真空状态和虚空状态合称无极状态,这是宇宙生成前的状态。随着灵元微粒的不断运动,量变到质变,能量累积到能够进行能量轨道跃迁的时候,大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产生了可见光,物质本身就可以被我们看见了。而这时候的宇宙是一个匀速旋转的球形炁团,由灵元微粒构成,球体本身有可见光发出。这个就是很多人所说的太极。太者,初始也;极者,极点,中心也。

3、它是宇宙中第一个天体,它形成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今天宇宙中心的位置。太极的产生,是宇宙正式形成的标志。从无极状态变化到太极状态,这就是道宗祖师所认为的“道生一”的过程。太极球体本身做永不停止的匀速旋转,构成它的灵元微粒为其本身的旋转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动力。因为离心力的作用,太极球体本身的物质结构分布的不均匀,慢慢的太极球体本身进行了分化。其中粒子结构较小、能量较高、物质密度较小的部分炁体和粒子结构较大、能量较低、物质密度较大的部分炁体进行分离,重新构成两个体积大小不同,物质密度与能量各异的炁态球体。两个球体本身以不同的速度来进行自转,又分别以不同的半径绕着宇宙中心来进行类圆周的公转运动。其中粒

4、子结构较小,能量较高,物质密度较小的炁态球体,很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类恒星,因为其自身产生能量较高,可以不断地发出光和热,且体积较大。这类能量较高的物质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阳性的,称之为阳。而粒子结构较大,能量较低,物质密度较大的炁态球体,因为自身能量较低,没有光和热发出,物质密度较大,慢慢凝聚成体积较小的实体状的球体,很像今天的很多行星。这类能量较低的物质表现的特性,偏重于物质本身有形的那一面,不能释放光和热,是属于阴性的,称之为阴。这就是太极化生两仪的过程,也就是道宗祖师认为的宇宙形成过程中“一生二”的过程。阴阳属性不同的两个炁态球体的围绕宇宙中心的公转运动轨迹,很像共轭卫星的运动轨迹。它

5、们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又使它们每个球体都发生了上述“一生二”的变化,其中阳性炁态球体中分离出的粒子结构较大、能量较低、物质密度较大的部分炁体和阴性炁态球体中分离出的粒子结构较小、能量较高、物质密度较小的部分炁体重新结合,构成体积、物质密度、能量介于阴阳两个炁态球体之间的第三个炁态球体。以不同的初速度进行自转,同时围绕宇宙中心,做类圆周运动的公转。这第三个球体中,粒子结构较大、能量较低、物质密度较大的炁体部分,随着炁态球体本身自转而产生的向心力凝聚成实质状的球体,而粒子结构较小、能量较高、物质密度较小的部分炁体也由于炁态球体本身自转而产生的向心力在实质球体表面空间形成大气层。这样的天体很像我们的地

6、球,因为有大气层的覆盖,很容易形成天体内部的物质能量的循环交换,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容易产生各类不同的生命体和生物种群,和不能产生生命体的阴阳两类天体不同。这就是道宗祖师所认为的宇宙形成过程里“二生三”的过程,也是两仪化生三才的过程。道宗祖师认为宇宙生化的最初过程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本质就是宇宙的基本构成是由能量和物质来组成的。能量是物质产生、物质形态发生变化的根本成因,而物质本身的分解和转化,也可以产生不同形式的能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宇宙的生成过程是物质性的,其根本原因就是能量与物质的相互转化,而且能量为阳,物质为阴,这就是阴阳互根的道理。所以说“万物皆负阴

7、而抱阳”,也就是说,宇宙中任何类形的物体与生命,都是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冲炁以为和”,和者,和谐稳定之意;冲者,从二从中,本义为两点间位置的相互交换;炁者,能量也。“冲炁以为和”是说,物质在宏观上达到的稳定状态是以微观结构中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交换来实现的。就宇宙的整体生化过程来说,如果不是无数灵元微粒永不停止的做匀速圆周运动来提供能量的话,宇宙是不可能成为宏观上看到这样的状态的。而从宇宙的产生过程来说,我们可以看到时空维度的问题。空间是时间的断点,时间是空间的延续,这又是一对阴阳,空间为阳而时间为阴。而多元时空所产生的原因,就是不同的天体本身的自转,围绕不同恒星和星系的公转,围绕宇宙中心的公转

8、时选取的空间参照物的不同。而能量、物质、时间、空间构成了宇宙这个系统里必不可少的四项基本要素,而宇宙中其它天体和生命的产生大致都是由这四项要素在不同时空条件下重演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故曰“三生万物”。道宗祖师认为,真正先天和后天的区别,以太极的产生做为分界点。盖天者,宇宙时空也。太极的产生是宇宙真正形成的标志,先天者,先宇宙时空而生,是为真正意义上的先天。先天之境里,物质是以微观状态存在的,且数量很少,主要以能量为主;而太极显象之后,能量转化为物质,能量减少,物质增加。但先天的能量与物质总和等于后天的能量与物质总和,符合能量物质守恒定律。我们知道整个宇宙的形成是由于无数灵元微粒

9、在永不停止的做匀速圆周运动,源源不断的释放出能量,而能量本身进行量变到质变,极化后产生物质。但如果长此以往,在宇宙系统本身内的能量会越来越少,物质会越来越多,整个宇宙系统是不能长期保持稳定运行状态的,但为什么宇宙可以保持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形态近200亿年呢?那是因为宇宙系统内部,其物质和能量是不断的进行循环转化的缘故。那么在不同时间断点,宇宙系统内本身的物质和能量是如何进行循环转化的呢?当很多恒星系中的主星恒星运行变化到一定时期时,其内部会进行氢核裂变反应为主体的内核燃烧,此时恒星的半径会增加,光度也会明显增强,但表面温度却在变低。一旦其内部的内核燃烧终结的时候,就会发生引力坍缩而使恒星变为白矮

10、星或中子星。白矮星和中子星是由恒星内部物质进行核聚变反应而产生的高密度核心,其密度非常巨大,表面的能量场也十分惊人。普通白矮星的密度约为1,000,000g/cm3,而地球的密度只有5.5g/cm3,与地球同体积的白矮星所产生的引力约为地球的十八万倍;而其表面的磁场高达105107高斯,而地球的南北磁极磁场强度只有0.7高斯。而中子星的密度更大,约为1,000,000,000,000g/cm3,其表面磁场高达10131014高斯。白矮星和中子星本身具有的巨大密度和极高的能量场,与宇宙中心能量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被逐步吸引至宇宙中心。道宗祖师认为,宇宙中心就是最初产生太极的那个位置,也是整个宇宙

11、的中心,是宇宙中所有天体围绕旋转的核心。尽管各级天体本身的自转和公转速度不同,但是很多大的恒星系旋转的初速度都是由宇宙中心的旋转速度来决定的。自太极分化成两仪以后,宇宙中心就变成一个特殊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无数灵元微粒在做匀速圆周旋转运动,为整个宇宙系统的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当外部天体分化到一定的数量时,由于能量场和质量场的相互作用,让这个空间内部产生极其剧烈的微粒子聚变反应,而产生巨大坍缩,形成了一个质量接近无限大的不停旋转的极其巨大的能量场。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中心,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时空黑洞,任何时空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都会被完全改变,也是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的特殊空间。这个空

12、间内部除了不断旋转的灵元微粒之外,很少有别的微粒子,拥有极大的质量和能量,通常状态下对外呈内旋状态,可以源源不断的把各种质量巨大的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等吸纳进这个特殊的空间,并且在进入这个空间的过程里,利用巨大的旋转压力,将这些天体完全粉碎,分解成极小的灵元微粒,在这个空间存在。这个过程就是把物质分解转化为能量的过程,通常宇宙中心就是这样把外部空间的能量和物质源源不断的吸纳入宇宙中心,储存起来。而当其内部空间能量达到饱和状态时,其空间旋转方向会变成外旋的状态,把内部的灵元微粒抛离出来,并且在旋转抛离的时候利用巨大的旋转压力,让灵元微粒发生微粒聚变反应,形成能量的极化,产生新的物质,化

13、生为全新的天体。这个过程是将能量转化为物质的过程,是宇宙中心向外部空间释放能量的过程。而当宇宙中心的能量释放到一定程度时,又自动转为内旋的旋转状态,从外部吸纳能量储存。正是因为宇宙中心这种特殊的存在状态,让宇宙系统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在其中进行转化,实现宇宙系统本身的自体物质能量循环,所以宇宙可以永恒的存在,不生不灭。而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由宇宙中心创生,由宇宙中心的能量转化为其物质存在的基础;而当其终结的时候,又会回归至宇宙中心,将其自身的物质转化为宇宙中心的能量。所以在道宗祖师的眼里,认为只有宇宙系统本身,才是永恒不灭的,而任何天体都有其特定的寿命。“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兮似万物宗”,说的是道

14、之本体(也就是宇宙中心)虚空,是一个特殊的空间,不知道它有多么深邃,仿佛可以容纳万物,是万物终结和创生的地方(“渊兮似万物宗”)。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能量和物质相互转化,不断进行循环交换(“冲而用之”);但不管怎么交换循环,永远也不能将其填满(“又不盈”)。“挫其锐,解其鈖,和其光,同其尘”,说的是一切要进入宇宙中心空间的物质,在进入的过程中都会被巨大的旋转压力粉碎(“挫其锐,解其鈖” ,鈖是玉石的一种,极其坚硬,解其鈖的意思是不管多么坚硬的物质都会被粉碎),成为比尘埃还要小的微粒(“同其尘”),和灵元微粒一样,成为稳定存在的能量的形式(“和其光”),被储存在宇宙中心的内部空间。“湛兮似或存”

15、,说的是当宇宙中心能量达到饱和发生外旋时,其内部的能量在抛离至外部空间的过程中,发生能量的极化反应(微粒聚变反应),而生成稀薄的气光态物质,形成新的恒星,而以新的形式存在于宇宙时空中。“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说的是对宇宙中心这种特殊功能的赞叹,认为不知道如何才能说清楚道体本身的奥妙之处,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间创生的,就连很多人传说中无所不能的造物之主这样的神明,也要生在它的后面。其实,本章不言而明的是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造物主,而创造万物的就是宇宙系统本身。道祖故意以此句作为本章的结句,把道的功能说得不能再为明晰。而我们真正明白了宇宙本身的生化之理,明白了宇宙本体能量物质转化循环的奥秘之后,对

16、于我们从更深层次的去理解修炼的本身,理解修炼的目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修炼?修炼本身最终要实现的是怎样的目标呢?这是困扰过每一个修炼者的问题。其实,就道宗祖师创造并且流传下内外金丹合化的修炼之道来看,道祖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同过对宇宙和人体自身的了解,让修炼者明白宇宙的终极奥秘、明瞭生命与生死的本质,并且通过自身的修炼,来实现最终可以让修炼者本身获得最为长久的生存空间的修炼目标。那么在道宗祖师们的眼中,什么样的生存空间才是最长久的呢?通过对宇宙本体的观察和了解,道祖们明白任何生命本身都是有其特定的生命规律的,生命的长短除了受到自身生理规律的影响而外,同样也要受到外部空间和环境的影响。所以要达到最长的生存空间,除了要让自身的生命达到最长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生活在最长久最稳定的空间内。而在宇宙中,存续时间最长也是最稳定的空间,就是宇宙中心的内部空间,除非整个宇宙都不存在了,否则它就会永远稳定的存在。而修炼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要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