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习练要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0021103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式太极拳习练要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陈式太极拳习练要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陈式太极拳习练要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陈式太极拳习练要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式太极拳习练要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式太极拳习练要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式太极拳习练要领陈式太极拳要求以心运身,以身运手,以手领劲,足从手转,身手合一,但 不外乎顺缠与逆缠,从内劲上来讲,出劲为顺缠,人劲为逆缠。从形体上来讲, 大致可分为上肢的出劲为“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人劲为“以 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腰为主宰”。下肢的出劲为“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 足,以足趾领功(出步时尤为多见)”;人劲为“以足领膝,以足领胯,以腰为主宰(收 抬腿时尤为多见)”。腰劲的出入更为重要,注重两肾气滚动,催动两腰眼 (隙)互 相传递,各领半身转动。左腰眼出劲时右腰眼催,同时人劲,反之亦然。这就是 陈鑫所论的“出肾人肾是真诀”。对内劲与外形动作总的要求是:明

2、其阳而注其阴, 知其前而注其后,梢节领,根节催,中节随。如以第十四势“掩手肱捶”动作的最 后一动为例,在前脚把后脚蹬的同时,以腰拧为主,双手同步以右(阴)手为主(运 阳劲),以出劲(为阴中阳)的运动方式,向前猛然勃发;左(阳)手同时为宾(运阴劲), 以入劲(为阳中阴)的运动方式,待劲力贯于肘尖时向后猛然一抖,以助右手的出 劲。这就是说,其劲勃发的一瞬间,不要过多注意右手的发劲效果,必须注重后 (左)手的人劲程度,促使其劲顺着左大臂上串,通过左肩传递于右肩的“通背劲” 以助右拳向前的发放动作。这即是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注入不注出的典型 拳势和理法。 太极拳要求以手领劲,所以对手上的 “缠丝劲

3、”也不可忽视。手有 五指,指含三节,而大指根节却隐藏于掌内,像太极也,共十五节,双手合数共 三十节,又像每月三十日。手的灵活程度全凭手指配合运 用。大指虽然短粗, 但可独当一方,不可缺少,四指缺其一二,尚能持物,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强 制,自有天然之妙。? 陈式太极拳的手型,要求五指松直舒展,掌似瓦楞,气贯指肚(以中指为主), 对应于内五行。以人生先天五行指而论:中指主心,属于火,为手掌指正中央; 食指主肝,属于木;无名指主肺,属于金;小指主肾,属于水;大拇指主脾,属 于土。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则必须遵循双腰隙的虚实阴阳转换规律及其“出 肾人肾”的运动方针,驱使身体上肢利用双肩旋转,互相

4、催领传递,旋腕转膀, 令其骨转,以达洗髓效果。引导肩井、云门、极泉、曲池、曲泽、内关、劳宫等 诸穴内气机潜转。促使双手指在阴阳变化中随势做“顺缠丝”与“逆缠丝”。其中小 指领劲大指合,食指与无名指相吸相系,引导劳宫穴内气机潜转,手掌向身体内 侧旋转缠绕为“顺缠丝”,先天五行指称它为“运水人土”。大指领劲小指合,食指 与无名指相吸相系,引导劳宫穴气机潜转,手掌向身体外侧旋转缠绕为“逆缠丝”, 先天五行指称它为“运土入水 ”。 在太极拳训练过程中,无论顺缠丝或逆缠丝, 都必须要求在缠到位的一瞬间,劲松于中指肚,意加停息,气机一旋经劳宫穴缠 回腰间与丹田。陈式太极拳对四肢运动总的要求是:腰为动力,以

5、手领劲,手随 神往,足从手运。 ? “缠丝劲”的训练 (一)缠丝劲的形体训练 “缠丝劲”的形体训 练,是指肢体各部位在太极拳运动中得以“螺旋形”地缠绕锻炼。正如拳谚所云: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腰似蛇形腿似钻,周身运动走螺旋。”同时也说明了 太极拳的“以形导气”阶段必须借助肢体外形的螺旋缠绕,来带动身体内部气机的 运行与聚合。如此,才能渐悟“缠丝劲”的意义和内涵。躯体缠丝运动规律,可分 三种表现形式。 1躯干部位:以身躯正中为轴线 (上通百会穴,下至会阴穴一 线贯串,即中气之通道),腰为主要动力,以“套腰劲、花腰劲、螺旋腰劲 ”为训 练方法,同时旋脊转腰,胸腰折叠蛹动和以胸腰运化。 2上肢

6、部位:以胳膊正 中为轴线(以中气贯串),双肩对拉拔长,松开似脱,互为催领,互相传递。同时 旋腕转膀,促使肱骨旋动,尺桡二骨拧擦翻转,双手做顺缠与逆缠,双肘松垂随 之同步旋转。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气贯串)为轴线,双胯同时松开,争 横前绻里合,裆劲撑圆,开膝合膑,双腿里缠,双足缠丝法,有了体会后再练两 手足和两臂腿的同步缠法,及其身体一侧的同步缠法, 逐步掌握身体各部和整 体的缠法。在其缠绕的运动中,必须细心地体会揣摩“筋骨的对拉拔长,关节的 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顺而又敏捷的状态下,进行自然的缠绕旋转。在 一动无有不动之中,一动即缠,一运即缠。对形体缠丝的总要求是:从腰部缠至 四梢

7、,再从四梢缠绕回腰间,循环往复。其紧要者在于腰、肩、胯必须旋转一致, 互为传递并相合相随。 ?(二)内缠外绕 互为里表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较为难 练,难就难在功夫,犹难者,长久功夫。陈式太极拳有一个大原则,讲究处处皆 有阴阳开合,随处皆有圈。可见,周身缠丝运动应当始终在“中气”贯串下协调一 致、和谐完整。尤其要注意的是,气由精变,由弱而壮,生于肾,养于丹田,发 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脊而行,循经走脉,充于肌肤缠绕运行,复归丹田之中。 正如冯志强老师说:“心为一身之主,腹为内气之源,腰为发劲之机,胸为运化 之府,脊为督气之径,肢为运动之道。其主要者,即气不离丹田。 ”为此,在缠 丝劲训练中要加强

8、内气的凝聚能力,注意气息的潜转与运行。其气由肾而发,自 后而前,由裆中过来,冲长强(穴)顺脊而直上,注意腧口纳气,必须松胯圆裆, 下闭谷道,气方不往下泄。气升于顶,由百会穴进入泥丸下降,随着两肩一松, 双肘一垂,膻中穴微内涵,两肋一束,乘其合腹,气归于丹田。同时腰劲向下松 串,内劲除头顶悬外,浑身之劲要全部松人脚底,以助脚底之劲上翻传导。由于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都寓于心腹之内,使气 势开之则其大无处,合之则退藏隐密,其根本要义在于“气由精生,劲由气化, 劲与神合,潜藏于丹田深处,变化于瞬息无形之间。不使用时浩然长存,静若处 女,一旦运用,抖然勃发,神形并茂,随心

9、所欲 ”。 “缠丝劲”的运用 通过缠丝 劲的内缠外绕,体内气息与肢体上起到了相应的变化,最主要的是身体内部气机 潜转与运聚能力增强,促进肢体生长出一种灵活而又沉稳、沾粘性极强的掤劲。 其劲不但韧性极佳而且弹性极强,尤其是运用推手较技中,即可权衡彼来劲之大 小与长短,准确把握对方劲力之方向,角度,任凭对方变化神奇,皆能随人所动 乘势而缠,缠得人背人不能不背,使对方双脚如踩在球上而站立不稳。另外,缠 丝劲在运用中能使自身由背转顺,我守我疆,触处成圆,容易找敌方的边沿与背 势,在无意中形成不拿而自拿和反拿敌方之效果。陈式太极拳在推手较技中讲究:上肢虚拢,下盘稳固,中间灵活。为此,借 敌方来劲,虚拢诈

10、诱,引入阵内,运用缠法,缠其梢节,制其中节,摧其根节。 换句话来说,把握敌方旧劲已去新劲未生之机,随招就势制敌方肩部,令其出劲 从手返回肩部,使肩部顺其背串下,把腰劲串死,再令其腰劲经后腿部串至脚跟, 使敌方重心腿加重不得转换,胸腰不得运化,内劲受阻发滞,前腿空虚,令敌欲 退不可,欲进不能,只得俯首听命。在推手较技中称此劲为“拿劲”,属于慢劲之 范畴,不是功夫深厚者很难做到。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在制住敌方根节的同时,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施用弹抖之势,击得敌方头晕目眩,阴阳倒转,精神失调, 前(阴)劲升,后(阳)劲降的速度加快(陈式太极拳要求前降后升),令敌莫名其妙, 拔根腾空跌出。 拳论中讲

11、:“气洪浓,势峥嵘,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 灵,忽然身依气,气依形,劈雷交加心火动,上下左右辨体形。 ”为此,必须细 心揣摩,体会时机,使缠丝劲诸法随心意而动,利用自身优势,意在人先,后发 先至,乘势所缠,随动所缠,即引即缠,即进即缠,身挨何处何处合劲,用惊颤 弹抖螺旋劲,惊空敌方心意,令其心悸。 综上所论,即陈式太极拳 “缠丝劲”的 奥妙所在。所以前人所论“不明缠丝劲即不明拳”即是此意。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由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祖传 拳械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三势、炮锤,以及枪、 刀、剑、棍、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

12、了完善的流 派体系。在 3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从陈式太极拳又派生出了杨、吴、武、 孙、赵堡等各式太极拳。在陈式太极拳体系当中,被后人称为“小架”的,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练习形式。一、陈式太极拳“小架”概说 陈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 上陈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 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徒弟掌 握了画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形 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所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 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后人为了区分陈式太极

13、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出现了大 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大架拳手也要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也开始 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陈式太极拳大架因一些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 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式太极拳大 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小架由于仅在家族内传授,且师承严格,至 今鲜为人知。如今的陈式“小架”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较晚,普及 范围仍然有限。当代陈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有:十八代传人陈克忠、陈伯祥, 十九代传人陈立清、陈立宪、陈伯先等。由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

14、陈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武林圣典,其中的拳 谱皆为“小架”拳谱。图说自序:“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 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极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览遍全书并没有陈 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由此可知,陈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 是最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二、陈式太极拳“小架”的特点1. 身法:“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行拳走架身体不可忽上忽 下,左右乱摆;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 (个别动作 如摆脚下叉、金鸡独立、铺地龙等除外)。2. 手法:“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 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

15、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两手相合, 四六阴阳;瓦隆掌,大、小指相合,意贯拇、食、中指;手的运动范围以身体中 线为界,左、右手各管半边,向上行不超过眉毛,向下行意想松开;出手勿贪, 回手勿夹,留有余地,中规中矩。3. 步法:“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足尖;内脚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领先;以 脚跟转换,步大一腿长,步小一竖脚”。基于开胯圆裆的需要,要求两脚基本保 持平行,忌八字脚、丁字脚(造成两胯根不成窝状,裆部失去弧形,成 “人”字裆 即尖裆,不能实现圆档);从胯向下内缠(逆缠),落在脚掌内侧大、二足趾上;出 步勿贪,伸缩自如,大步不超过一腿长,小步不小于一竖脚。4.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16、重心宁进不退;转换下在上先。5. 眼法:“神送前手,头忌晃动”。神意在前手,但目光并非死死盯住前手, 头也不能随手晃动。6. 劲法:“裆贵开圆,莫扭莫涮”。臀部放松,向两侧外泛,使胯从两侧向前、 内裹,胯根里掖,形成后开前合,实现圆裆;裆为腰腿之枢纽,在运动旋转中, 是由趾而胫而股而会阴,由身(命门)而肩而肱而桡骨、尺骨直缠至指梢的缠丝劲 ,也叫“螺旋劲”;阴阳转换时,胯走后、下弧;胯似托盘,切记不能扭、不能 涮;两胯走3劲不断,背丝扣型循环缠;劲需走满,无过无不及。7. 立圆多、平圆少。画圈走立圆是为了在松沉圆转的条件下,实现力从脚起, 自下而上的传递。另外,走立圆也容易保持身体的稳定。所以小架走圈多为立圆, 或有小角度的倾斜。8. 整圆多、弧线少。整圆是为了劲路的完整,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蓄劲,实现化、 打连贯,出击迅速。三、陈式太极拳“小架”溯源在陈氏十四世、陈式太极拳第六代陈有本之前,太极拳被传下来的只有一 种练法,并无大、小架之分。对大、小架的分化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