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钢铁工业概况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001995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钢铁工业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海钢铁工业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海钢铁工业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上海钢铁工业概况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上海钢铁工业概况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钢铁工业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钢铁工业概况(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钢铁工业概况一、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1. 多难的初生期2. 曲折的成长期3. 兴旺的壮大期二、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史三、宝钢2007 年2012 年新一轮六年规划知识点汇总T01:多难的初生期1890年(光绪十六年)至1949年T02:曲折的成长期1949年至1979年T03:兴旺的壮大期1979年至2009年TO4: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史T05 :宝钢2007年2012年新一轮六年规划正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炼和锻造铁器的国家之一,上海则是中国现代钢铁 工业的发源地。在公元前五世纪的东周,中国继青铜器时期后,开创了历史上著 名的铁器时期。当时,中原一带以铁为原料制作生产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

2、此 后还曾铸造了铁钱币。天工开物中,曾记载了古代冶铁技术。中国是最早发 明冶铁技术的国家之一。令人遗憾的是,在长达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冶炼 技术始终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层面,工艺发展非常缓慢。到了晚清时期,伴随晚清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始引入列强的冶铁技术,并 首先在上海出现了现代钢铁工业的雏形。一、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 上海钢铁概况从时间和阶段分,上海120年钢铁工业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 段:(a)1890年(光绪十六年)至1949年,这60年左右为初生期;(b)1949年至1979年,这30年为成长期;(c)1979年至2009年的后30年为壮大期。我们预期,在完成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

3、近期国务院颁发的钢铁产业调 整和振兴规划后,上海钢铁将伴随中国钢铁工业步入繁荣期。1. 多难的初生期1890年(光绪十六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向英国购进3 吨酸性炼钢 平炉一座,并选择在上海的官办江南制造局建造中国第一家炼钢厂,于翌年投产, 日产钢10 吨。1894年(光绪二十年)至 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又在上海城南 高昌庙地区(今制造局路)辟地27亩,建设新的炼钢厂,从国外进口15 吨酸性 炼钢平炉一座。此后,又陆续购置了 1 吨转炉一座和 1.5 吨、3 吨电炉各一座, 安置了直径400-914 毫米轧钢机四套、冷轧机五套、卷铁皮机一台、2000 吨水 压机一座等设备

4、,生产圆钢、方钢、角钢、扁铁、工字钢、6-18 毫米钢板、枪 筒钢、炮筒钢等,专供制造枪枝、快炮、舰艇及其它机件等军需之用。该厂投产 5 年后,总的钢产量共 7989 吨,其中最高的年生产量为 2056 吨。(设备新增和 改进,产量未见明显提增)1913 年(民国二年),清王朝的倒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家陆 伯鸿利用其在实业界和金融界的影响,集资合股在浦东周家渡西村(今上南路 300 号)创建上海第一家民营钢铁厂和兴化铁厂。该厂向德国购进 10 吨高 炉一座,于1918年8月18日建成投产,日产生铁12吨左右。1920 年,这个厂 又从德国购进20 吨高炉一座,月产生铁 1000 吨

5、左右。1922 年,和兴化铁厂扩 建,再度从德国购进 10吨酸性炼钢平炉二座、500 毫米轧钢机一套。扩建后, 该厂建成炼铁、炼钢和轧钢一体化的钢铁企业,改名为和兴钢铁厂。1925年2 月正式投产,生产硬钢和竹节钢材。由于生产成本较高,遭西方列强压价竞争亏 损连连,不得不在 1927 年2 月歇业,直到 1933年被中兴煤矿公司承租,改建为 新和兴钢铁厂,才得以恢复生产。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侵占上海,先后强占了一批钢铁企业。为 缓解侵华日军的军用物资需要,日方为新和兴钢铁厂添置一些线材轧机等设备。 次年,日商又在吴淞地区强行占地 50 亩,建立日亚钢业株式会社吴淞炼钢厂, 置有15

6、吨炼钢平炉一座,从事冶炼普碳钢,出产100毫米钢锭。同时,日商亚 细亚钢业株式会社在黄兴路圈地 50亩建黄兴路轧钢厂,拥有产连续式线材机组 一套,拉丝制成铁丝、刺网等满足军需。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于 1946 年成立,将吴淞炼钢厂改 为第一厂,黄兴路轧钢厂改为第二厂,并租赁新和兴钢铁厂列为第三厂。据统计: 1949 年 5 月,上海钢铁业共有冶炼、热轧钢铁企业31 家,生产冷轧钢、焊接钢 管、复制无缝钢管、冷拉型钢等小厂 34 家。当时,上海钢铁工业主要冶炼设备 有 10-25 吨高炉三座、10-25 吨平炉三座、1-3 吨电炉七座、1-1.5 吨转炉四座, 主要轧钢设备有 1

7、28-500 毫米轧钢机 29 套、复二重式线材轧机一套,主要产品 有 100 毫米普碳钢锭、12 吨以下铸钢件;钢材包括线材、竹节钢筋、中小型钢 冷轧带钢、打包铁皮、气焊管、冷拉复制钢管、棒材、元钉、鱼尾板等。当时, 上海钢铁工业生产设备简陋,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规模小,整个行业的从业人 员 4000 人左右,百人以上的企业仅 12 家,年产钢能力仅 3 万吨,钢材 7-9 万吨。 据相关资料反映,1949 年产钢仅 5233 吨,钢材 15040 吨。从 1890 年到解放初,上海钢铁整整 60 年累计产钢量仅约 10 万吨,反映了 解放前上海钢铁工业发展有多么艰难。1890 年(光绪十六

8、年)至 1949 年,60 年初生期的几个要点:(1)1890 年(光绪十六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选择在上海的官办 江南制造局建造中国第一家炼钢厂。(2)1913 年(民国二年),清王朝的倒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 本家陆伯鸿创建上海第一家民营钢铁厂和兴化铁厂。(3)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侵占上海,次年,日商在吴淞地区 强行占地 50 亩,建立日亚钢业株式会社吴淞炼钢厂:同时,日商亚细亚钢业株 式会社在黄兴路圈地 50 亩建黄兴路轧钢厂。(4)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于 1946 年成立,将吴淞炼钢 厂改为第一厂,黄兴路轧钢厂改为第二厂,并租赁新和兴钢铁厂列为

9、第三厂。(5)从 1890 年到解放初,上海钢铁整整 60 年,上海钢铁业共有冶炼、热 轧钢铁企业 31 家,生产冷轧钢、焊接钢管、复制无缝钢管、冷拉型钢等小厂34 家。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 4000 人左右,百人以上的企业仅 12 家。1949 年产钢 5233 吨,钢材 15040 吨。60 年累计产钢量仅约 10 万吨。2. 曲折的成长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上海钢铁工业的建设。1949 年 11 月,华 东工业部成立钢铁管理处,从东北、华北等老钢铁基地调运生铁、钢坯支援上海, 加快了上海钢铁厂恢复生产的步伐。翌年,国家拨款在上钢一厂新建 20 吨转炉 两座、增建 15 吨平炉一

10、座。1952 年,全市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到 7 万吨和 14 万吨。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按照产品相同地域相近的原则,上海地 区钢铁工业进行整合,一些小钢厂分别并入上钢一厂、二厂、新沪钢铁厂和亚细 亚钢铁厂,部分企业则分别组建成上钢八厂和十厂,形成线材、型材、带钢等产 品专业化生产。为了解决钢坯不足,相关部门决定在上钢一厂增建 3 座转炉,上 钢三厂新建年产 20 万吨转炉车间,亚细亚钢铁厂新建 1 座 5 吨电炉。同时,上 钢二厂、三厂分别新建轧钢车间,增加上海钢铁的炼钢和轧钢能力。1957 年, 钢和钢材分别达到 49 万吨和 60 万吨,钢材品种有所增加,还发展了螺纹钢、窗

11、柜型钢、异型农具钢以及轻轧等产品。1958 年 1 月,原属冶金部管辖的上海钢铁公司下放到上海,改建成上海冶 金工业局。至 1960 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 4.18 亿元,新建扩建工程 50 多个。 其中,上钢一厂新建了年产 22 万吨铁水的高炉车间、两个年产 40 万吨钢的侧吹 转炉车间、年产 8 万吨的无缝钢管车间和开坯车间,上钢二厂新建制作钢丝绳的 金属制品车间,上钢三厂新建第二转炉车间、热轧中板车间、开坯车间和折叠式 热轧薄板车间;新建上海第五钢铁厂,建起了拥有两个电炉车间、一个侧吹转炉 车间、热轧型钢车间和锻压车间,能年产 20 万吨合金钢;新建生产热轧硅钢片 的上海矽钢片厂和年产

12、 4 万吨无缝钢管、16 万吨焊管的上海钢管厂,并组建了 上海钢铁研究所。在此期间,上海地区的 187 家小型钢厂分别并入上钢一厂、二 厂、八厂、十厂等 9 家大中型钢厂。1960 年上海钢铁年产钢量达 215 万吨、钢 材 180 多万吨,规模仅次于鞍钢,居全国第二。但是,成长是曲折的。1961 年, 上海钢铁行业缩减基本建设投资 60%,关闭了装备简陋的 8 个炼钢车间,另有 10 个炼钢和轧钢车间停产,钢产量调整到 1962 年的 114 万吨、钢材 112 万吨。1965 年,上钢一厂三转炉车间改成氧气顶吹转炉,上钢十厂建成国内第一套 200 毫米 热镀锡带钢试验机组并生产出 600

13、毫米镀锡薄板,上钢二厂试制成功 300 米鱼雷 快艇用镀锌钢丝绳和航空不锈钢丝绳等,上钢五厂为航空工业试制成功 15 米长 不锈薄壁钢管和 400 毫米宽航空不锈带钢等多种材料新产品,为中国制造首枚原 子弹、导弹和卫星提供了所需的关键材料。至 1966 年,上海已成为年产钢 250 万吨、钢材 205 万吨的钢铁基地。文化大革命后,上海地区的钢和钢材产量分别 下降,1968 年产钢 202 万吨、钢材 174 万吨。1969 年,上海在南京兴建年产 100 万吨的炼铁基地梅山冶金公司。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海钢铁经过整顿,生产得 以回升。据统计,1978 年,上海钢铁的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

14、148 万吨、 450 万吨和 352 万吨。1949年至 1979 年,这 30 年成长期的几个要点:(1)1949 年 11 月,华东工业部成立钢铁管理处。(2)1952 年,全市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到 7 万吨和 14 万吨。(3)1957 年,钢和钢材分别达到 49 万吨和60 万吨。(4)1960 年上海钢铁年产钢量达 215 万吨、钢材 180 多万吨。(5)1962 年上海产钢 114 万吨、钢材 112 万吨。(6)1966 年,上海年产钢 250 万吨、钢材 205 万吨。(7)1968 年产钢 202 万吨、钢材 174 万吨。(8)1978 年,上海钢铁的铁、钢、材的产量分

15、别达到 148 万吨、450 万吨 和 352 万吨。3. 兴旺的壮大期1978 年 12 月 23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标志着实现历史 性跨越的上海宝山钢铁建设工程在宝山破土动工,上海钢铁工业进入兴旺的开放 期。宝钢建设包括三期工程:第一期工程,自 1978年 12 月 29日打下开工建设 第一桩起,在经历了抢建缓建续建的磨难后,终于在 1985 年9 月15 日迎来了1 号高炉点火投产。这一期工程由原料码头、原料场、烧结、焦化、炼 铁、炼钢、初轧、无缝钢管、自备电厂等主要单元组成,计划年产生铁 300万吨、 钢水312 万吨、商品钢坯 122 万吨、无缝钢管 50万吨。其中

16、,无缝钢管是当时 唯一的成品钢材。1988 年实际产量为生铁322 万吨、钢水351 万吨、商品钢坯 274.96万吨、无缝钢管 18.56 万吨。第二期工程由连铸热轧、冷轧和增建的高 炉、焦炉、烧结等单元组成。至此,宝钢拥有 450 平方米烧结机二台、50 孔大 型焦炉8 座、4063 立方米高炉二座、300 吨顶底复吹氧气转炉三座、1900 毫米 双流坯连铸机一台、2050 毫米热轧带钢机组、2030毫米五机架冷连轧机组、1300 毫米初轧机一套、140 毫米无缝钢管轧机一套,计划年产生铁 650 万吨、钢水 671 万吨、商品钢坯122 万吨、热轧板卷350 万吨(其中商品卷162.2万吨,冷轧板 卷 210 万吨)和无缝钢管 50 万吨。第一、二期工程总投资 300 亿人民币,于 1991 年6 月全部完工。1993 年实际产量为生铁6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