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观念.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01333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教育观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创新教育观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创新教育观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创新教育观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创新教育观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教育观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教育观念.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创新教育观念 第三次全教会决定中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本期主要编辑有关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的材料供大家学习参考。 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信息系统的强大功能,会带来教育手段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带来教育观念的变化,也要求更新教育观念。 新职能观。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主要职能不能再停留在只是传授知识上;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教育最主要的职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应是帮助学生构建基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两种能力虽然也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只有事实性知识是不行的,而更多的要依靠方法性知识。如给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获取信息、检索信息

2、的方法,传授思维、创新的技巧与方法等。 新教学观。教育的职能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实现的。只有建立与新教育职能观相适应的新教育观才能为教育职能的实现提供保障。 人脑不需要大量的精力和空间去准确记忆大量的事实性知识,人脑应成为创新的仓库。教学中应降低对不必要事实性知识记忆的要求,腾出人脑的空间与时间,用于学习创新。教学就是用各种信息去构建这个仓库,学习就是获取创新所需要的方法、知识和信息网络图。评价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创新能力。好学生的标准和有学问的标准就是有创新能力,越能创新就越有学问。那种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就是让学生获取知识;知道的事实越多,知识收集得越多,则越有学问的观点,将被时

3、代所抛弃。 创新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教育阶段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阶段。这个基础厚实牢固的程度与教育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要培养出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内容体系,创建新的教育内容体系。这个新构建的内容体系应突破原有体系的框架,从内容成分、结构体系到量上(即围绕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该增的增,改减的减。)都要有一个创新。 这个教育内容体系既不是围绕学科,也不是围绕儿童,而是围绕“创新能力”构建起来的。选择教育内容的标准是以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对形成创新能力有作用的内容、是形成创新能力所

4、必需的内容都是选择的对象。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构建教育内容体系的依据。虽然教育内容仍然可划分为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心理、艺术审美、劳动技术等方面,但每方面内容的具体成分却会有很大的变化。不仅有资料性的内容,更多的是与未来生活工作有密切关系的行为技能方面的内容。内容形式有系统的,也有专题的;内容学习的时间有长期,也得有短期。也就是说,有适合学生各种需要和爱好的灵活多样的教育内容和内容形式。 创新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根本特征是规范下的多元。多元表现在教育方式的多元,教育形式的多元,教育内容的多元,评价标准的多元及教育过程的多元,教育者的多元。之所以说是规范下的多元,是因为这种多元并不是

5、任意的,它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人类学习规律,人的创新能力培养规律基础上的多元。各种多元都统一规范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目标下。多元不是单纯的主观意愿,而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给予学生发展空间,为每个学生创造平等发展机会的客观需要。 创新教育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各种仪器的标准化、卫星化和商品化,知识的获取、整理、支配与利用等操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知识只有被转移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因此,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的东西转译到这些语言中去的手段。也就是说教育手段与学习手段都要发生

6、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要求和带来教育方法的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全面进入教育领域,全面网络化已不遥远,计算机通过各种网络联网方法和技术相互联系起来。教育的设计、计划、控制,教师的教育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可以包含在计算机一体化中,教师将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根据所面对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确定使用一种或几种教育手段的教育方法;选择适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如研究法、实际体验法等。改变以前那种以语音、符号刺激为主要信息传递方式的教学,而代之以图像、语音、符号多种方法综合传递方式的教学。 方法受观念与手段和条件的制约。有先进的观念,没有先进的手段和条件,仍不可能产生先

7、进的方法,反之有先进的手段和条件,没有先进的观念也不可能有先进的方法。 在我国,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更加参差不齐。只有把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学,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得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教育的同时,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和教育经济效益。 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教育方法灵活多样。网络可以承担完成多种媒体的工作,包括数据、文本、音频、图像和视频媒体的工作。教师可以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媒体进行不同的组合,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那时,教师的教学就不会总是面对全班学生的班级授课形式,而会有更多的与小组、与个别学生交流的

8、机会;有更多学生团体与学生团体之间、学生团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交流讨论的机会;有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有趣的方法,如演戏法、游戏法、实验法、模拟法等。定理规律的教学,不再只是在黑板上进行枯燥的推导与口头讲解,而会是根据需要采用各种方法,比如图示、讨论、计算机模拟、自学、电影、录像、案例分析、技巧实习等;也可能使用图像勾画出演进的轮廓图,用音像模拟发现的过程,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领悟发现的奥秘与乐趣。如英语教学可用设计好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程序进行,让每个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都有最多的练习机会,再不会出现当今英语教学中会认不会说的哑巴英语现象了。通过网络还可采取把社

9、会引进学校的方法,如在学校开设商店、理发店、印刷厂等,而交换条件是,经营这些店和厂的成年人在学校义务授课。或请校外教师传授技能,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应用教科书上的抽象知识。采用活动式教学法把学生带入社会,让学生去参与、去行动、去感受。 先进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师所要做的不再是讲解,而更多的是根据学生特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提出计划和建议,并对学生学习管理、对学习质量和进度进行监控。这时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就会下降,而规划指导者、管理者与朋友角色的地位将上升。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理解教学内容,主动学会写文章、构思计划和完成其他学习任务。教师的指导主要

10、包括:学习项目的选择,建议阅读的材料和如何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查阅、收集资料、如何进行实验等。 创新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的建立,包括教育的方方面面,既包括教育内部的各方面,也包括教育与外部的关系;既包括教育的主体部分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此,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必须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才能逐步整合,慢慢得以实现。 怎样实施创新教育 传统教育何以培养不出创造性?传统教育在培养创造性方面是不太成功的。人类的文明史表明,许多伟大的创新,是由未受过专门教育的人创造出来的。电报是肖像画家莫尔斯发明的,蒸汽船是艺术家富尔顿发明的,在珍珠港事件中救了许多人生命的炮弹探测仪,是由

11、一名运输公司的职员发明的这种情况,以致使得有人断言:教育与创造性是不相关的。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传统的教育注重传承的是人类创造的成果,而不是创造的过程,创造性、创造能力正寓于创造过程之中,因此,人们通过教育,可以坐享前人的成果知识,却不能得其真传创造性。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身边的那些中学毕业生有一个写照,说:“他们同教员一起学完了所规定的课题。但是,当他们必须要用一个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是,就显得不知所措。”这种不能离开教师半步的情况,在我国当前的教学中亦存在,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收者,而不是主动的探索者,“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相当普遍。为了应付考试,不惜做大量模拟题,培养出来的

12、是模仿或适应性、熟练性,哪有创造性可言呢?至于不能将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更是现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通病了。 创造教育怎样培养创造性?创新教育要避开传统教育的“创造性不育症”的致因,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参与创造性活动,体验、经历其过程。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是要使学生成为如下图所示的创造性活动中的主体的学习者,甚至就是创造性主体本身。 活动主体活动手段活动对象 所谓成为创造性活动主体的学习者,使之进入前人的创造性活动的情境中去,了解、体验当时的创造活动过程,以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方法;所谓成为创造性活动主体本身,是指投身创造性活动,尽可能参与、体验其实践过程,以增长创造才能。由此

13、,创新教育的路向,是培养从“未知”到“知”的创造者,与灌输“已知”、培养因循者的传统教育相区别。以上所言,是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的总体思路,具体做法是: 1、形成创造性氛围 教育要实现培养创造性的教育目标,第一个作为即是排除扼杀参与性的环境影响,让受教育者处在提倡创造性的氛围中,积极地参与到创造性活动中去。营造创造性氛围的建议是: (1)社会文化方面。社会、文化对创造性思维定势有明显影响。有关跨社会、文化的比较研究表明,在鼓励独立性、创造精神、主张男女平等的开放性社会中,儿童创造性思维水平普遍较高且男女差异也较小,而在强调专制、服从、男女地位悬殊的封闭性社会中,儿童创造性思维水平普遍较低,男女差

14、异亦较大。所以儿童的创造性有无高下,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是否提倡参与性直接相关。创新教育在学校中就要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校园文化,创造出能培养有理想抱负、有胸襟气魄、敢想敢为的一代新人的氛围。 (2)家庭方面。家庭对孩子从小培养创造性精神影响重大。对具有创造力的儿童的家庭进行的调查表明,这些孩子的父母具有一些共同性:富有表达性、独立性,主张地位平等、个人观念,允许儿童自由表现,鼓励孩子动手实践,等。因此学校要把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纳入创造性教育的视界。一方面要在学校针对不同家庭影响,加以引导和矫正;另一方面,要开辟“第二战场”家长学校,让家庭教育的观念和做法,与学校教育发生“共振

15、”。 (3)个性方面。个性,例如好奇心、自信心、恒心等,与个体的创造性具有更为密切和直接的关系。有关心理学分析认为,创造性个体一般都能自我激励,有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其所以会有这样一些个性,是因为个体不按常规而进行的与众不同的探索,往往不招人喜欢,会遇上困难受到阻挠,甚至可能要失败。如果个体没有上述精神,就会气馁,创造性活动就会半途而废。巴朗对具有创造性的作家、音乐家、数学家等进行研究发现,那些具有创造性的个体,共同具有不苟同、不落俗、很少考虑“留下好印象”等个性特点。因此,创造性教育再不能沿袭传统教育培养“好孩子”的那些标准,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这些价值标准的建立,本身就会形成一个无形的软环境,使得有利于创造的个性得到保护和鼓励。创新教育的这一开创性工作,是形成创造性氛围的核心工作。 (4)学校教育方面。以往,学校教育在培养创造性方面有欠缺并受到指责,不能说明学校教育培养不出创造性,而是暴露出传统教育的弊端。那些采用“机械模仿”、“死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