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激趣,激发读书兴趣.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005044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激趣,激发读书兴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审美激趣,激发读书兴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审美激趣,激发读书兴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审美激趣,激发读书兴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审美激趣,激发读书兴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激趣,激发读书兴趣.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审美激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生动凝练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是作为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到课外,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意愿和情趣,提高探求更多知识的欲望。一、在诗词意境中欣赏自然景致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锦绣河山,旖旎风光的诗词歌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致美,从而升华起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如登颧雀楼的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字词,引发学生对太阳落山,晚霞如火,大河奔流,峻岭高

2、耸的壮丽图景想象,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并借此进行爱国感情熏陶。二、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

3、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三、在记叙文中领略人格美。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社会的美都离不开人的美。而人的美又包括思想品德、才能、气质的美,思想品德的美起决定作用。小学课本中的记叙文都离不开写人,进行人格美的教育,能塑造美好人格、高尚心灵,陶冶审美情操。1、记人之文,抓住人物品格,展开审美评判,塑造美的形象。如倔强的小红军,教师通过对小红军舍己让人、争强好胜的道德评判,塑造崇高的美学形象。黄继光(第八册),通过对战斗过程的叙述、描绘,塑造其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阳刚之美。2、叙事之文,缘事寻人,对人评

4、判,激发美感。如师生情,抓住王老师日夜操劳,同学们带着鸡到病房探望的事情,进行评判,揭示其互相关心相濡以沫的阴柔之美。丰碑(第十册),抓住军需长把生存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事例,塑造出老红军的刚强、悲壮之美。 3、写景之文,发其思维,或联系景中之人或联想与景有关的人,赞美生活的创造之美、心灵之美。如颐和园(第七册),通过认识故宫宏伟的建筑艺术,引发思考:谁创造了这些建筑?进而歌颂劳动人民的创造之美、才智之美。南京长江大桥(第六册)通过介绍大桥的结构、建筑过程,赞美祖国建设的生活之美。四、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

5、赏能力是不强的。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或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

6、能力。五、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具体可以这样操作:1 、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

7、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2 、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 “水、山”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验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让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

8、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

9、(告诉我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对话,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六、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轻重、快慢、长短、强弱、语腔和停顿、节奏等方面富于变化,构成充满感情、表达准确的美的音调,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

10、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难怪作家魏巍几十年过去后,对小学时的老师蔡芸芝先生美丽的仪容、朗诵时唱歌一样的音调还记忆犹新,历历如昨,铭感于内了(见魏巍我的老师)。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兴趣,探求更广阔知识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