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介绍.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997277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南音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泉州南音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泉州南音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泉州南音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泉州南音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泉州南音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南音介绍.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泉州南音中国现存最古老乐种之一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如厦门大多称“南乐”;“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出处“南音”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汉代,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高诱注曰:“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南音”文献有载。吕氏春秋 音初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从“侯人兮猗”与楚辞体式相类来看,南音主要应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和越音。(杨匡民:楚声今昔初探,

2、江汉论坛1980年第5期。) 一、南音的历史唐宋: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元朝元朝时,文人加入戏曲创作,南音一

3、方面吸取元曲之内容,一方面模仿其风格从事创作。及至五大传奇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及杀狗记产生后,更丰富南音曲文;此外各地声腔亦为南音所吸收、融合。至明代中叶以后,流行于江浙一带昆山腔、弋阳腔传入闽南,亦为南音所吸收,而创作亦日渐增多,迄清代,南音已相当成熟。 论点南音的源流研究资料不少,主要有以下一些论点: 1。南音肇始于秦汉的“相和歌”,如“趋”、“乱”、“艳曲”都带有南音的影子; 2。南音起源于唐“大曲”、“雅乐”; 3。南音源自元明的“曲”; 4。南音形成于明清,北曲南迁形成。 二、简介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

4、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古月遗韵中国音乐词典载“南音”条目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周代的南方音乐,简称“南”。 先秦已视作古乐的“南音”。即“福建南曲”。 曲艺的一种,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一百多年历史,以清唱为主。由此可见,南音、南曲之名古已有之,专指特定年代、特定地域的音乐;而“南音”又在一百多年前已为广东的地方民间音乐所名。 王骥德曲律中论及:“入元而益漫衍其制,栉调比声,北曲遂擅盛一代;顾未免滞于弦索,且多染胡语,其声近哓以杀,南人不习也。迨季世入我明,又变而为南曲,婉丽妩媚,一唱三叹,于是美

5、善兼至,极声调之致。”又曰“孺子、接舆、越人、紫玉、吴歈、楚艳,以及今之戏文,皆南音也。”这里所提到的“南音”、“南曲”是指今之“昆曲”,以及江、浙、赣一带的海盐腔、余姚腔、青阳腔、弋阳腔等。所以“南音”、“南曲”古代、现代,以及地域不同,所指也不同。 源远流长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它荟集精华,后来又吸引了元曲、弋阳腔和昆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

6、阵阵沁入人们如痴如醉的心田。 南音从中原走来我国黄河流域的中原古乐的许多遗响与南音有相似之处,如先奏的五音之乐、音阶与宫调理论;宫角绕商等多重角的旋法特点;汉代的谱式记号及汉蔺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之演唱演奏形式;清商三调、相和五调等等均能在南音之中找其踪影。(拙挫文:南音标准音诸问题对以上现象已作了详细诠释,此文故之)难怪泉州府志载有明万历年间的晋江寒儒苏浚作诗云:满径苍苍烟雨突,长空浪卷晓云沈。江头不断清商曲,留得春风与客心。苏浚是位南音爱好者,他所指的清商曲若不是南音又能是什么呢?因此,古时泉州南音很可能也有清商曲之称谓。 中原古乐之所以存活于泉州南音之中,这与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现

7、象不无关系。永嘉之乱(公元304309年),晋人衣冠南渡。宋太平寰宇记: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固立南安郡(今泉州)景云二年改泉州和晋安郡(今福州)。泉州考古学家们还不断发现晋江流域一带有大量晋人墓地,特别几年前,于丰州茂霞村发现晋代一墓葬,存有部曲印之陪葬品,这更是这一史实的重要见证。然而,南迁的晋人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记住这一史实,同时表以对晋国故土的思念而把原命名为南安江的河流易名为晋江。东晋亡后,南朝统治的一百多年历史,南迁在江左一带的晋人,依然觉得江左不比南方太平、安定,因此又小批量地陆续由浙江入闽北、转闽东,而最后又在这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偏安东南一隅,依山傍水,犹

8、如世外桃源的晋江流域一带沿江而居。 唐僖宗光启年间(公元885887年)自河南陇亩起义的王潮、王审治兄弟入闽,据有闽中五州,立为闽王,建立闽国。这次移民时间短而大批量。其侄王延彬在南安设置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族如黄滔等纷纷迁地而南,一时泉州成为海滨邹鲁。此时的泉州经济和文化已相当发达,已是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了。中原人的南渡,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必然带来中原优秀的音乐文化,这对当时泉州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宋元泉州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特点:古朴优雅据学者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势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

9、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 四、乐器(南音乐器上四管及下四管)南音所用的主要乐器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0.6米,延用唐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前几年日本尺八演奏团来泉州访问,就是自称要来尺八的故乡寻根觅源的。演奏南曲的琵琶(南琶),弹奏时采用横抱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而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五、泉州南音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

10、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泉州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构成完整的音乐体系。指,即指套,亦称套曲,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即琵琶

11、弹奏指法)、比较完整的套曲。每套套曲由两首至七首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成套,共50大套,主要有自来、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拨碎、为君出5套。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附有琵琶弹法,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每套包括三支至十多支曲牌,共16大套。内容多为描述四季景色、花鸟昆虫或骏马奔驰等情景,其中著名的有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4套。曲即散曲,又称草曲,只唱不说。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曲词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人物故事,

12、其中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因送哥嫂等曲目广为流传。 音乐瑰宝(一)意义泉州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除了在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地区以外,泉州南音还流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组织泉州有很多南音组织。据记载,最早当属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晋江深沪御宾南音社了。早期泉州市区的南音组织有筠竹轩、灵裳阁、升平奏、回风阁及回风阁俱乐部等。泉州周边各县市、各乡镇亦几

13、乎都有南音社团组织。特别是在比较富裕的乡镇,南音社团活动则尤为活跃,被誉为南音穴的浮桥镇就是其中一例。这个富庶的小镇,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笱江月色让人流连忘返,也孕育不乏南音人。夜晚,人们经常聚在桥头边的榕树下听老人们讲李九我的故事或接官亭的传说,远处还不断传来丝丝的弦管声。夜深,当人们返家路过下洲巷、祠堂口、和光宫,南音依然阵阵,清音雅乐不绝于耳。那时浮桥南音之盛,可见一斑。据浮桥下洲村84岁高龄的老艺人蔡百合介绍,早在60年前,就有许多资深的南音艺人在浮桥开馆设阁,收徒传艺,那时浮桥的临江阁在新门外一带名噪一时。当时,延陵吴13乡为割香庆典而举办的南音大会唱可说是盛况空前,那几天人们兴高采烈

14、,到处张灯结彩、高搭锦棚,先由来自泉州城里及厦门等名社团登台献艺,再有13乡社团才一一登台演唱。临江阁出色的演唱让其他名社馆阁刮目相看。 (三)蓬勃发展解放后,南音事业蓬勃发展。南音社团不仅有业余的组织,还有专业的组织。如1960年由视南音为无价之宝的王今生市长一手创建的泉州南音乐团,40多年来,不仅培养造就了一批南音专业人员在各地区发挥骨干作用,而且在各种赛事及访问交流活动为泉州争了不少荣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常年活跃在街头巷尾的众多业余南音社团,与群众的接触最为直接,也最受群众的欢迎,他们为泉州南音的普及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泉州市南音爱好者、华侨、华人也不时给他们以各方面的支持

15、与经济赞助,为弘扬泉州南音事业而作了可贵的贡献。 三五成群,家庭式的南音演唱在泉州最为常见,可说比比皆是。以曲会友、以声传情是弦友们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选择。主人们对待来者,不管初交或深交,都会奉茶施粥,若遇知音还会备办酒席招待。南音的艺术魅力让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和谐。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泉州市南音乐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列为遗产2009年10月1日,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时距2002年5月泉州市正式启动泉州南音申报工作已有近8年的时间。 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的日子里,泉州南音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六、成果南音原称弦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