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沟煤矿1.2Mt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1.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9993049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134 大小:4.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沟煤矿1.2Mt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平沟煤矿1.2Mt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平沟煤矿1.2Mt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平沟煤矿1.2Mt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平沟煤矿1.2Mt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沟煤矿1.2Mt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沟煤矿1.2Mt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1.doc(1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矿业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生设计(论文) 目 录一般部分设计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1矿区概述11.1.1 矿区地理位置11.1.2 矿区气候条件21.1.3 矿区的水文情况21.2 井田地质特征21.2.1 煤系地层31.2.2 水文地质特征41.3 煤层特征61.3.1 可采煤层61.3.2 煤的特征71.3.3 瓦斯,煤尘及自燃82 井田开拓92.1井田境界及开采储量92.1.1 井田境界92.1.2 矿井储量计算92.1.3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42.2 井田开拓152.2.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152.2.2 矿井基本巷道242.2.3 井下运输设备选择312.2.4 矿

2、井提升373 采煤方法及带区巷道布置403.1煤层地质特征403.1.1带区位置403.1.2带区煤层特征403.1.3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413.1.4水文地质413.1.5地质构造413.1.6地表情况413.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423.2.1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423.2.2带区巷道布置423.2.3带区生产系统433.2.4带区内巷道掘进方法453.2.5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453.2.6带区车场选型设计463.3 采煤方法473.3.1 采煤工艺方式473.2.2回采巷道布置594 矿井通风604.1矿井通风系统选择604.1.1矿井地质概况604.1.2开拓方式604.1.3

3、开采方法604.1.4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614.1.5主要通风机工作方式的选择624.2带区通风624.2.1井下通风构筑物624.2.2带区通风要求:644.2.3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确定644.3掘进通风664.3.1掘进工作面通风方式664.4.2掘进工作面的风量计算684.4.3局部通风机的选取694.4.4矿井所需风量694.4.5风量分配724.5矿井通风阻力734.5.1计算原则734.5.2通风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的确定734.5.3矿井最大阻力路线764.5.4计算矿井摩擦阻力和总阻力:784.5.5个时期的矿井总风阻和总等积孔804.6矿井主要通风机的选型804.6.1选择通风机

4、的基本原则804.6.2电动机选型854.6.3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配置及要求854.6.4矿井通风费用概算864.7矿井反风措施及装置874.7.1矿井反风的目的意义874.7.2反风方法及安全可靠性分析875 矿井安全技术措施885.1矿井安全概况885.2矿井火灾895.2.1矿井自燃发火概况895.2.2地热灾害895.2.3井下火灾的措施895.3矿井瓦斯905.3.1矿井瓦斯地质条件905.3.2预防瓦斯事故措施915.4矿尘915.4.1矿尘的危害及治理915.4.2事故预防及处理计划的编制96参考文献99专题部分设计我国矿井瓦斯抽放技术现状的分析100摘 要1011 瓦斯抽放技术

5、的发展与现状1011.1瓦斯抽放技术的发展情况1011.2瓦斯抽放率1021.3瓦斯抽放技术的发展1022瓦斯抽放的目的、条件及意义1033瓦斯抽放系统的构成1034瓦斯抽放基本参数1075瓦斯抽放技术分析1096国内矿井瓦斯抽放率低的原因分析1147提高矿井瓦期抽放率的途径1168对瓦斯抽放的几点看法1179结论117参考文献119翻译部分Mitigation of Methane Emissions from Coal Mine Ventilation Air121中文翻译126煤矿通风系统中瓦斯散发的控制126致 谢130一一般部分设计中国矿业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生设计(论文) 第 1

6、 页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区概述1.1.1 矿区地理位置 平沟煤矿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内。本设计主要设计的是平沟新矿井平沟矿。平沟矿西以省界与河南省永城市毗邻,东距濉溪县约10km,东北距淮北市约13km。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1637301164115 北纬:335430335800图1-1 平沟矿交通位置示意图 矿井东东南浅部以土楼断层和平沟一矿为界,西西北以省界与河南省永城市的新庄煤矿相接。矿井交通十分方便,濉溪县至永城市公路从矿区通过,可直接接通河南省和安徽省内公路网。矿井铁路专用线经濉溪站转接京沪、陇海和京九三大干线通往全国各地,交通极为便利,如图1-1所示。1.1.

7、2 矿区气候条件 本区气候温和,属北温带季风区海洋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明显,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和。据淮北市气象局19802000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14.3,最高气温40.3(1988年7月8日),最低气温-10.9(1988年12月16日)。年平均降雨量785mm,雨量多集中在7、8月份。最大冻土深度0.17m,年平均风速2.2m/s,最大风速达20 m/s,主导风向东东北风。无霜期210240天,冻结期一般在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中旬。1.1.3 矿区的水文情况 本矿地处淮北平原中部。矿区内地势平坦,地表自然标高+30m+32m左右,有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趋势。基

8、岩无出露,均为巨厚新生界松散层覆盖。 本区属淮河流域。区内有王引河、丁沟、任李沟、曹沟等小型沟渠自西北向东南经矿区后,再经沱河注入淮河。矿区内农用灌沟纵横,零星坐落这几个村庄。 地表下潜水丰富,一般居民生活用水及部分工业用水皆取于此。1.2 井田地质特征 矿井东东南浅部以土楼断层和平沟一矿为界,西西北以省界与河南省永城市的新庄煤矿相接。井田走向长度为5.085.71km,平均走向长度为5.62km,倾斜宽为2.383.63km,平均为3.26 km,平均倾角为7.13度,井田水平宽度为2.713.04 km,水平面积为18.05平方公里。1.2.1 煤系地层图1-2 综合地质柱状图 平沟二矿属

9、于淮北煤田濉肖矿区,位于淮北煤田中西部,在地层区划分上属于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徐宿小区。本区地层出露甚少,多为第四系冲、洪积平原覆盖。矿井范围内无基岩出露,均为新生界松散层所覆盖,经钻孔揭露地层有奥陶系(O1+2)、石炭系(C2+3)、二叠系(P)、第三(N)和第四系(Q),地层厚度大于1500m,见图1-2,由老至新概述如下: (1)奥陶系(O) 奥陶系中、下统老虎山组马家沟组(O2l-O1m),层厚度118.89m。岩性为浅灰色厚层状的石灰岩,质纯、性脆、微晶结构,局部含白云质,高角度裂隙发育。 (2)石炭系(C) 地层厚度129.73m,为本溪组和太原组。 1)中统本溪组(C2b) 地

10、层厚度14.1823.10m。岩性以浅灰色到暗红色的杂色含铝泥岩为主,夹有少量的泥质灰岩。含铝泥岩为中厚层状,含有铁质结核及菱铁鲕粒。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2)上统太原组(C3t) 地层厚度115.55m。岩性以深灰色的泥岩、粉砂岩及灰色的砂岩为主,灰到深灰色的石灰岩次之,夹少量的薄煤层。泥岩、粉砂岩中多见有炭屑或植物化石碎片 。下伏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3)二叠系(P) 1)下统山西组(P1s) 下部以太原组顶部一灰之顶为界,上界为铝质泥岩之底。地层厚度84.00124.00m,平均108.50m。岩性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含2个煤层(组),其中6煤层为本矿井主要可采

11、煤层之一。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s) 下界为4煤层下铝质泥岩底界面,上界为K3砂岩底界面,地层厚度201.80248.20m,平均227.10m。岩性由砂岩、粉砂岩、泥岩、铝质泥岩和煤层组成,为本矿井主要含煤段。含4个煤层(组),除3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4煤层为矿井主要可采煤层外,其余均为不可采煤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S) 下界为K3砂岩之底,未见上界,最大厚度约为298.58m,岩性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自下而上,泥岩、粉砂岩颜色变杂,紫色绿色增多。含3个煤层(组),均不可采。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4)上第三系(N) 总厚5.9067.20m,平

12、均厚度28.94m。不整合于二迭系地层之上。 (5)第四系(Q) 1)更新统(Q1-3) 总厚38.8093.70m,平均厚度63.97m。与第三系呈假整合接触。 下部主要由浅黄色及浅灰绿色、灰白色细、中砂组成,其中夹12层粘土或砂质粘土;部主要由棕黄色夹浅灰绿色粘土、砂质粘土组成,夹13层砂或粘土质砂,顶部含有较多钙质或铁锰质结核。 2)全新统(Q4) 厚度为20.1839.80m,平均厚度32.79m。 以褐黄色细砂、粉砂、粘土质砂为主,夹粘土及砂质粘土,含螺蛳、蚌壳化石,近地表为耕植土壤,属现代河流泛滥相沉积。1.2.2 水文地质特征 本矿为第三、四系松散层覆盖下的裂隙充水矿床。根据含水

13、层赋存介质特征自上而下划分为第三、四系松散层孔隙含水层(组),二叠系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段),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段),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段)。各含水层(组、段)之间又分布有相应的隔水层(组、段),因此各含水层(组、段)自然状态下补给、迳流、排泄条件显著不同,从而在水化学特征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根据钻探及测井、抽(注)水试验、简易水文观测、水文长观孔及巷道、工作面实际揭露的水文地质资料,对本矿主要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叙述如下: (1)新生界松散层含、隔水层(组) 1)第一含水层(组) 一般自地表垂深35m起,底板埋深28.0041.60m,平均33m。含水层主要由浅黄色粉砂、

14、粘土质砂及细砂组成,夹薄层砂质粘土,局部含有砂礓块。含水砂层厚度为15.0028.60m,平均22m。 2)第一隔水层(组) 底板埋深53.5086.60m,平均深度72m,由棕黄色夹浅灰绿色斑块的粘土及砂质粘土组成,其中夹25层砂或粘土质砂。粘土类两极厚度14.0045.60m,平均厚度29.50m。粘土塑性指数为14.2026.80。粘土类质纯致密,可塑性较强。该层(组)分布稳定,隔水性能较好,能阻隔其上、下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3)第二含水层(组) 底板埋深72.30105.60m,平均埋深88m,由浅黄色及浅灰色绿色、灰白色细、中砂夹14层粘土或砂质粘土组成。含水砂层厚3.7031.70m,平均11.00m。砂层分布不稳定,厚度变化大,局部地段仅有相应的层位,无明显的含水砂层存在,由于含水砂层发育分布不均,富水性也相对强弱不一。 4)第二隔水层(组) 底板埋深99.30120.00m平均埋深105m,隔水层厚度4.9022.60m。岩性以棕黄色、浅灰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