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调查报告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992512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生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毕业生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毕业生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毕业生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毕业生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生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生调查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生调查报告共4篇第 1 篇:毕业生调查报告毕业生调查报告范文3篇毕业生调查报告范文篇1: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F 报告近几年随着国家劳动就业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为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使毕 业生承当了选择主体的宏大压力和竞争的严峻挑战。“大学生 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 校、家长及学者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造 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较复杂的,而大学 生的就业去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是造成“大学 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无视的原因。理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就业

2、,是一项具有现实意 义的重大课题。近期,我系组建了“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小组”,在南京 市人才市场对前往应聘的 1000 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意向进展 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外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2)大 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一、调查方式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150 份, 回收有效问卷 141份,回收率为 94%。二、问卷内容设计 针对毕业生就业的主动性、根据、态度、所需信息等方 面,共设 24个选择题。(见附: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调查问卷)三、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对象为 10 届毕业生。四、调查分析F: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通过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F发现,

3、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五类: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为了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 了以下一个问题:你意向就业的地区是哪里。调查结果发现, 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局部学生愿意去西部就业; 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拟国有企业,大学毕 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是 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 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 5 个百分点。%的毕业生表示 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 20 世纪

4、 90年代末期以来, 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开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 落后,因此,6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 最看重的是开展前景,而沿海地区经过 20多年的改革开放, 无论是经济开展程度,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开展 提供了更多的开展空间。因此,沿海地区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 业首选。 相比拟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 业。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 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 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 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 占近 30%。实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 睐。随着方案

5、经济体制的逐渐消融,“党政机关”的吸引力较 以前相比减弱,但仍有近 1/5 的学生选择了党政机关。究其原 因,调查小组分析F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 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 科技开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亲密相关,也与 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 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 生的主要力量之一。调查小组分析F 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素如偏好、理想、才能等的 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方父母职业、家庭收

6、入等的影响,更 受到社会因素比方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 假如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那么可以说 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假如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 很高的一致性,那么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 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拟高的一致性,因 此可以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 较大的影响。调查小组认为,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 显的倾向性:大局部同学更看重将来的开展前景,愿意到东部 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作,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单位工 作。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种大的经济 环境背景在制约着

7、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 素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 化为择业目的。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 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 F,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 是不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 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 他群体高出 3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 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因素三:联络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 高,就业概率越低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F大

8、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调查小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调查小组通过 “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程度和搜寻本钱”和 “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 行为细化和量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 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方,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 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 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 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 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 不高的主要原因。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F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络单位

9、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承受工作的 概率就能进步 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络单位个数每增加一 个,其承受工作的概率将进步%。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程 度”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本钱”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 高,搜寻本钱越大,承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因此,调查小组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进步工作搜寻的主 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 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 根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挑选本钱。 同时应制定与自身程度相合适的期望工资程度,工资标准定得 过高,将会影响就业效率。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实 在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

10、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 步。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继续上学 (包括在国内和国外上研究生)或不就业。调查数据显示,打算 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占据相当的份 额,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的 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 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 本的家庭,有才能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调查小组同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 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 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

11、而母亲的学历 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可见,家庭 状况较好的学生比拟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敏的企业单位求开展, 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 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 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理解的 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 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时机,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 的“砝码”。调查小组在研究中发现,有%的学生认为社会资 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和网络媒体 (%);%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

12、招聘 会(%),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 占%,而%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意识到社会 资本是自己在求职竞争中的不利因素。由此调查小组得出结论: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 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 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因素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开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 生极化现象在调查研究中,调查小组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毕 业生就业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平 衡,短期内有利于东部兴旺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开展,减弱 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开展才能,但从全局来看,进步了 资配置的效率。从微观角

13、度来看,它进步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 回报率,也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非国有经济的开展注入了 新的活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市场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资配 置的根本手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 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 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开 展的差距。五、政策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我国已采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等 5 项政策 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一、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辛地 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政府施行“大学 生志愿效劳西部方案”,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 贫困县的乡镇

14、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效劳两年。 二、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 毕业生。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敏就业。提供税费 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 工程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效劳。四、做好就业指导和效劳工作。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效劳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 等效劳。五、施行“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 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 鉴定。以上一些大的方面,就本次调查看到的详细情况,调查小 组提出如下详细性的建议: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 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

15、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局部。 为此调查小组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 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 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 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那么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 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假设要再回到城市工作,那 么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 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 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生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 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建议二: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 就业

16、指导队伍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 增强。对于“大学生应该何时考虑就业”问题,有%的大学毕 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认为应在三年级,%和%的学生分别认 为应在一二年级。而对于就业指导来说,%的大学毕业生认为 应在四年级开场。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 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案之中。 调查中,大学生根本上可以适应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转变, 但仍有 16%的“不知道如何适应”或“不能适应”。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开展,大学生与用人单位 之间的联络越来越直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剧烈的竞争。在这 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 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 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 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构造上应表达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 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