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923347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3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建设方案目录1. 开发背景42. 平台概述43. 训练内容54. 训练模式55. 教学管理66. 应用模式87. 运行环境108. 平台功能109. 技术服务2310. 教学服务231.开发背景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经济带来革命性改变,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新型的制造模式不 断诞生,先进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制造业与服务业进行广泛的协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 开始兴起,信息化与工业化开始融合。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开 放型、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加大。一、教育部十二五规划发展任务:(一)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

2、三农” 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 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 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 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 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

3、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 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 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 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 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 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 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

4、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 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 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 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 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

5、预备制培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 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 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建立 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 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二)高等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

6、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 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 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 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 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 习基地、

7、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 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 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 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 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提升科

8、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 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 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 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 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 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工程。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

9、学繁荣计划”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 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 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 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 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 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

10、设立支 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 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 援力度。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 系。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 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 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 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

11、入 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 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 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 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二、教育部十二五规划体制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 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 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 人

12、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 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 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 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 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 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

13、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 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 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 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 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 服务和公益事业。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

14、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 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 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 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 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

15、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 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 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教育部十二五规划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 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适应不 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 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随着国家事

16、业单位分类改革 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 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 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 任。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 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 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 经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 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 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 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