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92291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docx(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从十九世纪末洋务派向西方寻求的“机船矿路”,到本世纪五十年代的“优先 发展 重 工业 ”,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中国 产业政策规定优先投资的“卡脖子产业”、“瓶颈产业”,时间已过去一个世纪。中国的 历史 跨越了几个 时代 。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近 现代经济 建设的历程中,有一个长期未变的 问题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回顾和 分析 。近代中国寻求“机船矿路”的足迹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历史的时序使中国的近现代化自萌

2、动之日起就步履蹒跚,不由自主。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然而,它们是一些投资高的产业,其中除了铁路以外,大部分是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项目。因此外国资本不肯在中国设置机械制造、钢铁冶炼等厂矿;中国的私人资本则功力不足;官办 企业 又管理

3、混乱,风气腐败,不能正常生产;及至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的“机船矿路“建设归于失败。中国的机器制造厂和船厂于甲午战争后陷于停滞,中国机械采煤的大矿,如开平、抚顺等均被外国资本控制,铁路也遭同样命运。到1911年,中国机械采煤生产的500万吨煤中,440万吨是受外国资本控制的7个大矿生产的;中国已有的9292公里铁路中,3718公里是外国资本修建的,3300公里是外国贷款修建的。贵州青豁铁厂创办人潘露积劳致死,该厂夭折;张之洞一心一意创办的汉阳铁厂逐步被日本贷款控制,最后因亏累不堪,全面停顿。本世纪二十年代时,中国工业略有发展的唯有纺织工业。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工业受到摧残,国民党官僚资本在大

4、后方开办了一些兵器制造、修理厂,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很有限。成渝铁路则自清末筹建至国民党时代终结近50年没有建成。情况表明,洋务派“机船矿路”建设的失败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成定局。而中国“机船矿路“兴业难的遗憾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据1950年统计,中国大陆手工业生产产值约46亿元,全部工业生产总值70亿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18左右。其中棉纺织业的生产总值占五分之一还多,煤、电、钢铁三业各占68,此外,在工业产值中比重较大的为纸烟、油脂、面粉等。在70亿元工业产值中,机械、能源、原材料的产值不足三分之一。1949年全国铁路(包括 台湾 省)于支线共计仅有26 857公里,其中东北

5、1l 066公里,大部铁路已被破坏,京汉线中断达12年之久。正是由于“机船矿路”等基础工业和设施在国家近现代化过程中十分要紧,而发展起来又屡遭挫折、倍感艰难,以至无数志土奋斗不息,矢志在新的 社会 条件下攻克这一难题。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立志修5万公里铁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袖毛泽东等决心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 政治 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第35条 关于工业,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工业、动力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

6、的基础。同时,应恢复和增加纺织业及其它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的生产,以供应人民日常消费的需要。第36条 关于 交通 :必须迅速恢复并逐步增建铁路和公路,疏浚河流、推广水运,改善并发展邮政和电信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建造各种交通工具和创办民运航空。在这个曾经起过临时宪法作用的纲领性文件中,把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作为奋斗目标,把恢复和发展重工业、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作为建设重点。而当时所谓重工业,主要为机械、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这与近百年前的“机船矿路”何其相似。今日看来,这种酷似,来自对国情和对中国高速工业化途径的一种共识,其中有继承也有发展。对于这种历史的延续或继承,我国学术界在很长时间注重不足。

7、五十年代 学习 和宣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文时,学术界在论证政府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积极的工业化方针”的过程中,曾用斯大林的一些片面观点解释我国的经济方针,归结为“只有通过内部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才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等,在实践中还出现了某些更加片面的作法。相反,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人们痛定思痛,反思历史经验教训时,又有的同志把五十年代前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等一概笼统归咎于“照搬苏联模式”,忽略了其中一些作法的历史内在联系,以至把一些本来在当时具有客观必然趋势的作法也斥之“照搬”而加以否定了。事实上,一个国家工业化不是重复先前工业化国家的足迹,而要走它时代的道路。五十年代我

8、国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针下基本成功地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是由于经济建设投资的方针基本适应了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陆基本建设投资的前提和结构五十年代大陆基本建设投资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国际舞台。第一任国家主席毛泽东用通俗的表达方式“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生动地表明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建立外交关系“和“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方针。从此,中国的工业化有了政治独立的前提。中国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遵照共同纲领,有计划有步骤地创建国家工业的基础了。这是与鸦片战争以后100年来发展工业不同的第一前提。其次,持续了12年的通货膨胀的

9、威胁和朝鲜战争的逼近,使得五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与稳定市场、应付战争负担并行,形成了当时所谓“边打、边稳、边建”的财政经济方针。在经济建设结构中,军事工业占着很大比重,在基本建设投资的布局等方面,都不得不将国防考虑放在重要位置上。第三,经济基础具有底子薄、资本集中、发展极不平衡三大特点。底子薄是生产力落后的通俗说法,直接表现为生产能力低,产量少。以1949年以前产量较高的1936年为例,几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为电力79度(美国同期为11445度),钢09公斤(美国为3763公斤);棉布为7。34米(英国为7038米)。以1949年部分产品中国的人均占有量与1950年的印度相比,印度人均占有电

10、力为中国的18倍,钢为13倍,棉布为275倍。1949年中国的农产品按人均 计算 为209公斤粮、08公斤棉花、475公斤油料。这样低的人均占有量,决定了农业收入中可以用于积累的部分很少。资本集中是指资本集中于国家政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国家垄断资本控制着全国银行总数的70,全国产业资本的80,并控制着全部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以及43以上的轮船吨位,还掌握着十几个规模巨大并具有垄断性的公司。据1951年开始的全国清产核资情况统计,全国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916亿元,折旧后残值1298亿元。而1948年全国123万户民族工业企业资产净值仅2008亿元。足见资本集中的程

11、度。资本高度集中于国家的历史背景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迅速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奠定了基础。发展的极不平衡突出体现在各地区和各城市之间差异极大。1949年,沿海地区集中了6070的工业产值,工业生产力沿着海岸和长江航线分布在城市之中。少数近代化的城市和大量封建的落后的 农村 并存,少数大城市以广大农村衰败为依托畸形发展。这种状况为新中国的建设同时带来了机会和挑战:一方面,尽管就整体看,中国是一个以手工劳动、个体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但是在那些畸形发展的城市中,存在着近代工业、商业、 金融 、邮电通讯、交通等产业和配套设施,集中着一批管理、 科技 人才和技术工人,这为中国的工

12、业化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环境要求决策者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发展战略,不可简单划一。(二)五十年代大陆基本建设投资的结构和特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十分复杂,一般常从劳动与资金的质、量以及技术进步的速度入手分析。对于一个人口增长速度很快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的供给丰富,资金投入和技术进步的意义就突出了。而技术进步与资金投入也息息相关。因此,如何筹集资金,通过基本建设投资,使生产性固定资产得到有效增长,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关键。从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出发,当时建设资金主要是通过内部积累取得的。1949年至1957年国家财政收入共计173693亿元,国外贷款仅占财政收入的3,内部

13、公债的比重也很小。在国家财政收入中,与农业有关的收入大约占45;10直接来自轻工业部门的(其中大部分与农业有关)占213至268;商业部门的(其中大部分也与农业有关)占164至235;重工业部门的占8;4至224。财政收入中直接来自农业部门的占总收入的392至128,比重逐年下降,总计约29818亿元。11此外,对国外贷款主要也是以出口农副产品来偿还的。由此可见传统产业与工业化的密切依存关系。同期国家财政和银行信贷用于农业的各项资金总额为123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为996亿元,如加上地方各级对农业的各项投资、拨款,大体相当于从农业直接征收的财政收入12。由于这个时期农业对城市提供的积累与国

14、家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合理,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农业、轻工业都相应有所发展。 19531957年,城市工业通过税收和价格“剪刀差”从农民提取的资金约占农业国民收入的18,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8,农民生活消费年增长率为51,工业的年增长率达28。13此外,原有工业初步恢复投产以后也为国家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以东北的工业为例,1950年国家从东北地区国营工业收入得到的利润和折旧费,约占东北地区国营企业收入的一半,到1951年,东北地区工业内部积累的资金,就相当于国家对东北的投资数。14在基础薄弱、资金紧缺、面临封锁和战争威协的环境中,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家集中进行。这个时期的经济建设

15、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资金匮乏,19501952年3年基本建设资金总额仅78亿元,却百业待兴。在供求悬殊的情况下,投资由国家重点实施。3个基建投资重点是:(1)铁路、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三年新建铁路1320公里,包括难度较大的成渝铁路、天兰铁路等,修复铁路1万余公里。新修公路2万余公里,通车里程年均增长89。建成了塘沽新港。邮电通讯里程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99。(2)水利。3年水利投资额分别相当于旧中国年水利经费最高水准的18倍、42倍、52倍。15完成了荆江分洪工程和治理淮河一期工程,显着改善了农业

16、生产条件。(3)能源、原材料工业。1951年以后,工业投资显着增加。1952年对工业部门的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608,其中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5业的投资约占工业投资总额的70。16这个时期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投资的重点在东北;华北区地方国营工业和市政建设投资比重较其它地区大;华东和中南水利建设投资较高,在工业投资方面,华东主要是改建、扩建机电工业,中南主要为棉纺织业和有色金属;西北、西南主要投资于铁路。这3年的建设项目以恢复、改建为主,新建为辅,设备、工器具购置占投资的比重较低;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所占的比重较高。经过19491952年的经济建设,大陆经济以奇迹般的速度恢复,但是基本经济特征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从1951年至1955年,在国内资源情况不明,统计资料缺乏,没有经验的条件下,中财委和国家计委用了5年时间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