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教育支出与收入探析.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991337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教育支出与收入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财政教育支出与收入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财政教育支出与收入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财政教育支出与收入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财政教育支出与收入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教育支出与收入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教育支出与收入探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政教育支出与收入探析一、教育不均等性的计算在现代经济学中,分析不均等性的方法和指标很多,本文采用基尼系数来表示社会分配的不均等程度。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划分仅有小学以下、小学等6个常用档次,这样我们选取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是在实际中被普遍使用的摩根公式,其一般表述如下:设有n个收入单元,划分为个收入等级相对总单元数之比和相应的收入累积比,于是有如下关系式:=1f1+2f2+T+1fT+1Pt=f1+f2+ftqt=/摩根公式的具体表达式是基尼系数GM:GM=1-f1+f2+fT+1q0=0,qT+1=1由摩根公式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它只是对基尼系数的一种近似估计,且它对基尼系数的估计明显偏低,其

2、原因是摩根公式只计算了收入类之间的不均等性,而没有计算收入类内部的不均等性,只有当收入类内部的不均等性等于0时,摩根公式的计算才是准确的,所以不难看出,按摩根公式计算的基尼系数是基尼系数的最小值。二、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分配的基本分析关于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的关系,根据李实等人1995年对城镇居民做的典型调查,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调查的样本人群中,户主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家庭人均收入为元,比小学以下户主家庭人均收入的元高元,前者是后者的倍。运用摩根公式计算调查样本的基尼系数为。因为该项调查只是对城镇居民进行的,且调查的样本中小学和小学以下的样本又太少,所以基尼系数

3、比较小。从实际发展情况看,近几年,各学历水平的居民收入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下面我们探讨学历水平提高一个档次后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如果将小学以下学历的户主的人数减少10人,并假设这10人的学历水平上升一级为小学学历,同时假设其他各学历水平的收入和其他条件不变,这时基尼系数为,与李实等人所调查样本的基尼系数比下降了%。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最低学历水平户主的学历提高一级,在人数相同的条件下,比将次低水平户主的学历提高一级的社会公平程度更好一些。而当学历提高的情况由平均收入水平以下提高到平均收入水平以上时,基尼系数不减反而增加。同样,以此法我们推测一下全国包括农村不同学历

4、水平的人的收入情况。根据我国2000年平均每10万人口中各学历层次人员的分布情况,并假设小学以下人口都是农村人口中收入水平最低的阶层,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均为城镇人口,其他学历水平的人按2000年城乡人口比均摊。这样我们得到了每10万人口中,不同学历水平中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百分比,之后按城乡居民收入等级划分,再进行加权计算,得。运用中的数据,利用摩根公式,并按上例假设,看一看基尼系数的变化。由、我们看到,与1995年对城镇的调查结论一样。下面分析我国教育投入收益的情况。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使每个人有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但我国在实际实行过程中,离

5、这种公平性还有一定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等撰写的贫困监测报告1999显示,712岁学龄儿童中入率是93%左右,13、15岁入学率分别是%和%,这些数据比1999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平均入学率低6%左右,比小学毕业生平均升学率低20%左右。这些地区大部分失学儿童的失学原因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这表明,我国目前财政对初等教育的投入,都为已入学的学龄儿童所占有,没能入学的儿童就得不到这部分利益。从家庭收入水平看,低收入家庭得到的教育利益低于其他家庭。据上海财经大学对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的调查研究表明,占城镇居民家庭总户数20%的低收入阶层享受到了%的高等教育;占20%的中等偏下收入阶层享受

6、到了%的高等教育;占40%的中等和中等偏上收入阶层享受到了%的高等教育;而占城镇居民家庭总户数20%的高收入阶层却享受到了%的高等教育。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收益主要由高收入阶层所获得,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个人教育支出情况。由可以看到,教育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高到低呈现下降趋势,最高收入户教育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仅为%,比困能户的%低个百分点。这说明个人教育投入的不均等性,结合上面分析的教育投入所形成的收益主要由高收入阶层所获得的事实,更验证了我国教育不均等性、不公平性是比较大的。三、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情况的分析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政府财政对教育

7、的投入,概括地讲还存在总量不足,结构有待调整的问题。财政教育投入情况的总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一直比较困难,但财政教育投入增长速度还算比较快。尽管如此,教育总体投入水平较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根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数据,教育投入占GNP的比重1997年全世界平均水平为%,低收入国家为%,高收入国家为%,而我国自1991年以来,这一比重一直在%到%之间徘徊。从理论上讲,教育投入的增加会改善初始条件的不均等,有利于社会公平。从各国实际情况看,也体现了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百分比与基尼系数成反比关系,我们利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数据,选取其中有1995

8、年以后的基尼系数和1997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百分比的68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简单的横截分析得到的结论是:G=上式中G代表用百分数表示的基尼系数,E代表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百分比,括号内的数据为t检验。虽然上式的个别检验不十分理想,但其大致说明了二者的关系。利用上式可以得如下结论:若要使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1990年的水平,需要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百分比达到%的水平。理论和实际情况表明,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随着人均GNP的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占GNP的比例也会随之提高。我们利用上述68个国家的数据进行横截分析得到的结论是:E=+=代表以万美元表示的人均GNP,我国人均GNP为78

9、0美元,按上式要求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百分比应当为%。而1999年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百分比仅为%,相差个百分点。以上分析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公共教育投入占GNP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财政教育投入情况的结构分析对财政教育投入的结构进行分析应主要考虑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投入情况;二是各教育层次生均经费情况;三是各地区生均教育经费情况。1.各类教育投入总量结构。我国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种。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学生数超过亿,非义务教育学生为2907万,但当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

10、为%,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可以看出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远小于非义务教育。2.生均教育经费情况。从教育投入的生均经费看,我国义务教育远远低于非义务教育,而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均经费更低。反映了这个问题。由可知,同是义务教育,1999年城镇小学财政性生均经费和预算内生均经费分别比农村小学高%和%。城镇初中财政性生均经费和预算内生均经费分别比农村初中高%和%。再纵向看初中、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财政性生均经费与小学生均经费的对比关系,初中生均经费是小学的倍,高中是倍,大学是倍,也就是说培养一个初中生的财政性投入可以培养个小学生,而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投入可以培养个小学生。说明我国生均教育

11、经费支出差距过大,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我国地区间经济状况、财政状况极不平衡,义务教育发展和投入水平差异很大。就全国情况看,1995年各地区初中全口径生均教育经费,最高的为上海2085元,最低的贵州为433元,前者是后者的倍,当年全国初中生均经费的平均值为元,超过这个平均值的有12个省份,低于平均值的有18个省份。同年各地区初中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最高的上海1595元,最低的安徽322元,前者是后者的倍,当年全国初中预算内生均经费的平均值为507元,超过这个平均值的有14个省份,低于平均值的有16个省份。1995年小学教育的情况也基本这样,低于平均值的省份主要是在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形成

12、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对义务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用于义务教育的投入也不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比较大,同时非财政性的投入水平也比较高,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财力不足,而非财政性的投入水平也比较低,因此形成了较大的地区差距。四、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财政教育支出政策思考提高国家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整体投入比重由于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必然使得各学校通过各种手段来弥补经费缺口,导致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女失学。在目前财政支出比较紧张的条件下,首先要尽快对小学教育实行完全免费,之后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强再扩展到对初中教育完全免费,这有利于在目

13、前条件下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越是提高学历层次低的人的学历水平,越是提高收入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下的人的学历水平实现的社会公平程度越高,同样的经费用在初等教育上比用在中等以上教育上能解决更多人受教育的问题,因此财政应加大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的支出力度。同时财政要进一步完善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救济,使得贫困家庭的适龄学生不必为家庭生活所累,安心上学。提高财政对义务教育支出的管理级次我们知道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其内涵就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这就要求中央财政在全国范围内提供这种公共产品。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使得义务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落

14、在了县、区、乡、村基层,而其财政能力与其所承担的教育投入责任是不匹配的。由此造成财政能力强的基层政府其教育投入多,而财政能力弱的基层政府,特别是部分农村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欠账较多,使这些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滞后。因此,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强化中央和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支出的财政管理级次,即由县、区、乡转到省级或完全纳入中央财政管理,以利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经费的差距。完善教育收费体系目前国家的教育经费每年应适当增加一定的比例,同时,可采取“存量不变,增量调整”的原则,在保持对现有各级教育投入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对教育经费的增量部分,提高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的投入比例。还应当把减轻受义务教育学生家庭的负担放在首位,真正做到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对非义务教育,由于非义务教育也具有准公共产品特点,除国家适当的投入外,还应逐步提高收费标准,建立个人教育成本与终生收入水平的基本联系。对高等教育要扩大其融资渠道,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提倡校企联合办学。同时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应该完善资助制度,如财政在教育经费中直接拿出部分资金或运用财政担保手段实行贷学金、奖学金、助学金制度等,也可采取勤工助学方式使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上不起大学。财政教育支出与收入探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