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986574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默写诗歌 、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感受诗人的艺术风格(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内涵 2、反复诵读,进入诗人描绘的梦境,品味诗人借以抒发的情怀(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教学重点:、研习赏析诗歌内容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教学难点:诗人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及浪漫主义色彩的体现,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

2、:诵读法、问答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二、知人论世:1、李白(7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由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只把他看作词

3、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次年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年,他与杜甫、高适游山东;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在兖州话别,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李白生平资料: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2、解题: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总结: 1:内容:梦游天姥: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

4、)3:内容:留别 提示:在这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现在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题意为:用梦游天姥山的诗向朋友送别。从诗题看,它把记游览和吟留别结合起来;从内容看,它既是一首记梦诗,又是一首游仙诗。因此,它是一首很别致的赠别之作。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所定.旧诗分

5、“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三、置身诗境: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答案在结尾处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提问:文中写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至何处结束?此前写了什么?后面又写了什么?明确:写梦游是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前写入梦缘由,后写梦醒后的感慨. (一)诵读并分析第1段(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1、齐读第1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

6、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2、天姥山除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是怎么体现的?明确:高大、巍峨。先用天相比,又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3、这一部分使用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比较、衬托的写作手法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板书:第一段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7、(二)诵读并分析第2段(“我欲因之梦吴越”至“仙之人兮列如麻)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第2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2品味重点字词:飞、照、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照字写出了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分析“谢公宿处今尚在

8、身登青云梯.”(1)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明确: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2)提问:这几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明确: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

9、了什么?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5、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4.(板书)第二段梦游天姥。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胜之景)山中奇幻之景6至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10、)天空盛大之景11至3句(烟霞如仙人)(三)诵读并分析第3段1、段意讲解:第3段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板书)2、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提问:正当梦进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3)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提问:“且放”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志向?

11、明确: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3、请一位同学诵读第3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

12、么作用?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四)全诗小结: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二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

13、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五、研习全诗内容(师问)结合诗歌,思考全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全诗紧扣哪一词写作?(生答)全诗紧扣“梦游”,记述了梦游天姥山的经过。(师问)诗人紧扣“梦游”,分什么内容,按什么结构来谋划全篇?具体划分怎样?(生答)按梦游前、梦游中、梦游后三部分来安排内容。 第一部分(

14、前四句):梦游前,交代梦游对象天姥山。(梦游缘起) 第二部分(中间十五句):梦游中,记述梦游天姥山的经过和天姥山奇景.(梦游历程) 第三部分(后三句):梦游后,写梦醒后的感叹,揭示主旨。(梦醒感叹)板书:梦游缘起:瀛洲难求,天姥可睹-以虚衬实 天姥高大雄伟比衬、夸张梦游历程:过渡入梦飞度(点题) 途中见闻(幽静凄清)镜湖明月、剡溪渌水-清猿啼叫攀登见闻(高峻壮美)海日东升-天鸡鸣叫山中奇景千岩万转、奇花异石、旦暮忽变(幽深迷离) -熊咆龙吟、岩泉震响、青云密布、烟雾升腾(宏大壮阔)洞天仙境(光明美好)金银楼阁、霓衣风马虎瑟鸾车、仙人如麻 梦醒感叹:人生如梦 志在山水(“别”-应题)“安能摧眉折

15、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眼、主旨-蔑视权贵,不为名利所动)六、赏析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够喜笑颜开!这两句诗直抒胸臆,以反诘语气,集中鲜明地表现了诗人高度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和不卑躬屈膝以求富贵的刚直性格,揭示了全诗主旨。七、总结全诗内容:你们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这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