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世界近代史“新路的开辟与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开端”的教学研究.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9865354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世界近代史“新路的开辟与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开端”的教学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世界近代史“新路的开辟与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开端”的教学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世界近代史“新路的开辟与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开端”的教学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世界近代史“新路的开辟与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开端”的教学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世界近代史“新路的开辟与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开端”的教学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世界近代史“新路的开辟与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开端”的教学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世界近代史“新路的开辟与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开端”的教学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世界近代史“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开端”的教学研究 白幼蒂(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 第一部分 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对新航路开辟的界定 “新航路的开辟”也有人称之为“地理大发现”,但是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存在着差异。 地理大发现是指近代以来,西方人对于地球表面“未知”的陆地或海洋的探索。有三种解释:狭义的“地理大发现”,指 15 世纪 16 世纪的探险活动,一般称之为“新航路的开辟”。较广义的“地理大发现”,把狭义的地理大发现称为第一次地理大发现;而把 1718 世纪的探险活动称为第二次地理大发现,主要是在太平洋的航行和对大洋洲的“发现”。最广义的地理大发现,还要加上 19

2、 世纪中 20 世纪初地理大发现的高潮,“发现”主要对象是非洲内陆、亚洲腹地、大洋洲以及南北两极地区。 “发现”意味着找到某种新的、此前尚未为人知的东西。但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的人早已在自己的土地上生存。一块早已存在的大陆被另一块大陆“发现”,带有“欧洲中心论”的痕迹。 因此,我国学术界越来越使用“新航路的开辟”这个概念,来称谓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西欧人的海外探险活动。修订后的课标采用了这一界定,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知道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 二、新航路的开辟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世界近代史导言”,在对世界近代史时间和本

3、质的界定中指出:“世界近代史是 16 世纪前后至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在三维目标中要求:通过学习“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起点,从宏观上看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因此在世界近代史和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知识的更新与拓展 1.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转折 新航路的开辟实现了世界历史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根本转折

4、这一命题,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不需要初中学生了解,但教师应该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 ( 1 )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所谓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进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横向发展,是指各个地区间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过程是互为条件的。纵向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阶段规定了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处于较低社会发展阶段的人类,不可能形成复杂的社会分工,因而不可能在较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经济及其它方面的

5、交往,与此相适应,各个地区是相互闭塞的。只有当生产方式、社会形态走向较高阶段,物质生产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分工、地区分工、民族分工,由此造成密切、频繁的交往愈来愈超越地区和国家界限时,历史才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到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表现尤为明显。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导致世界各地区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交往。这种交往反过来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乃至大工业的出现。 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推动力是物质生产的进步。 ( 2 )1500 年以

6、前人类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 在史前时代,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以氏族部落和村落为单位,分散的生活在地球的各个点上。由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及其低下,各个点还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分工,以及彼此的交换和交往。因此,点与点之间基本是相互闭塞的。 在漫长的古代,我们生活的欧亚板块是由相对隔绝的 3 个中心构成的。那就是东方的中国、南亚的印度和西方的地中海世界(包括其南部的北非、东部的西亚和北部的欧洲)。将这 3 个相对隔绝的中心联系起来的主干道是“丝绸之路”。不过,这条路时通时断,依东西方两端和丝绸之路上的国际格局而定。即使在“丝绸之路”畅通之时,欧亚各文明中心也是相对孤立的。更不用说澳大利亚、美洲的土著居民生活

7、在完全孤立的状态中,以及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非洲人生活在半孤立的状态中达数千年之久。 可以说,1500 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其深层的主要原因是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和落后的生产力。 ( 3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转折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进入了工场手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了农业经济时代的地方狭隘性,表现出一种外向的、突破国界和洲界限制并走向全球的趋向。新航路的开辟还直接诱发了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相对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才在经济、政治等各个

8、方面逐渐形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整体。新航路的开辟实现了世界历史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根本转折。 2. 对评价哥伦布首航美洲的争论 哥伦布首航美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的深受其惠,有的饱受其苦,有的利弊相兼。如何进行评价必然是众说纷纭。 在西欧和美国:哥伦布被奉为“连接两个世界的英雄”。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鼓舞了西方的很多人,他大航海的业绩让后代长期“享用”。欧美很多地方把哥伦布首次登上美洲大陆的日子定为“哥伦布日”( Columbus Day )。美国把“哥伦布日”定在 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在原西属拉美纷纷独立以后,西班牙议会决定将哥伦布首次抵达美洲的 10 月 12 日作为

9、国庆日,希图以此为纽带,把和已经独立的原西属拉美地区再度维系起来。 在拉丁美洲,学者和政要有不同的看法:委内瑞拉等国自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就把 10 月 12 日称为“种族日”,以纪念欧洲人的到来,使美洲出现新的人种,并产生新的混血种族。阿根廷人希望把10月12日改为“美洲文化多样日”。因为伴随着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流,美洲文化走向多样化。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认为哥伦布的地理发现带给拉美土著印第安人长达 150 年的“种族屠杀”,2002 年 10 月他下令把“发现日”改名“土著人民抵抗日”。另一些学者则倾向于从宏观角度评价哥伦布,有墨西哥学者建议把“美洲的发现”改为“两个世界的相遇

10、”,以中性的立场纪念欧洲和美洲的相遇。还有人说:“这是场灾难,但它只是历史进程中一部分,欧洲必然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我国的学术界,建国以来,我国基本上都沿用国外通用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提法。1954 年,著名史学家雷海宗指出:“所谓发现一词乃纯欧洲立场的名词,其中并且含有浓厚的侵略及轻蔑的意味”。他还提议,用“新航路的发现”或“新航路的开辟”来取代“地理大发现”的称呼。在 1991 年纪念哥伦布远航美洲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上,不少中国学者赞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提法,认为应将“发现美洲”的提法改为“远航”或“首航”。但也有学者认为,继续用“发现”的提法也并非不可,这个提法更能说明哥伦布这一壮举

11、的意义,而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并不忌讳这一提法。 如何评价哥伦布,这不仅是个学术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运用不同的历史观,结论也会不同。墨西哥总统费利佩卡尔德龙在 2007 年10 月说:“今天是种族日,或称美洲发现日,或称两个世界相遇日,总之这一天有不同的叫法。” 第二部分 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 一、开辟新航路的历史背景 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在解读“新航路的开辟”的学习要点时指出,在教学中要注意:“不仅要以生动的史实讲述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探险活动和麦哲伦环球航行,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海洋探险活动的动机和可能性。”开辟新航路的历史背景是教学的重点。 1.葡萄牙早期探险的

12、动机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理念的影响下,一些老师注意到葡萄牙早在 13 世纪初就开始的海上探险活动。葡萄牙于 1143 年独立,只有不到十万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资源十分匮乏、土地贫瘠。葡萄牙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一直靠近海捕捞谋生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大西洋。但是,13 世纪葡萄牙探险的目的主要是寻找鱼、原木,以及可耕种小麦的土地,以弥补国内短缺的资源。至 15 世纪中,探险的目标还仅限于大西洋的西海岸,最远抵达的地区仍然属于非洲西海岸的北部。 葡萄牙早期探险的动机不能等同开辟新航路的动机。最重要是前往西非的航行与到亚洲地区不存在直接的联系,没有涉及探寻到达东方的航线。 发人深省

13、的史实是:11 世纪时,维金人偶然发现了北美洲;他们用了约一百年的时间,试图保持在那里的拓居地,但失败了。与此相反,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各国的人布其后尘,大批的、势不可挡的侵入南北美洲。两次事件的结局完全不同。这表明 14 15 世纪欧洲有了某些发展,迫使其要求寻求新的航路和海外扩张,这才是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2.开辟新航路的历史背景 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在解读中指出:新航路的开辟“在动机方面,主要讲清三点:(1)东方的富庶和欧洲人对东方物产如香料的需求;(2)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而对金、银等贵金属的需求;(3)15 世纪东西方的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阻断,欧洲人希望开辟

14、一条直接到达东方的新航路。尽管传播基督教也是当时海外探险的动机之一,但在教学和教材中不必涉及。在可能性方面,主要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远洋航海的科学技术条件,如地圆说,罗盘的使用,大帆船的建造等 ”。 这些要求,与初中课标修订前各地使用的教材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3.深入浅出说明经济动因的教学策略 新航路的开辟是在各种动机的推动和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的。在各种原因和因素中,难以理解是欧洲大的经济背景,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黄金的需求。如何深入浅出说明这一点? 案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林镇国老师的材料研读教学。 材料 1: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庄园,使学生理解在自给自足状态下,

15、没有对货币和黄金的需求。 材料 2、3 :15 世纪弥漫全欧的寻金热与马可波罗行纪前后不同的遭遇。这两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欧洲经济变化的现象,起到设计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材料 4:马克思关于黄金、商品及其关系的经典论断。通过老师的解读,使学生感悟,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对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材料研读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如何搜集适应初中学生水平,具有内在联系,又能引起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的材料,这就要看老师的功底了。 案例二:北京市汇文中学丁丁老师的情景对话教学。 丁丁老师从哥伦布多次游说西欧的君主切入,老师以西班牙女王的身份与假设是哥伦布的各组学生代表

16、进行对话。从为什么执著去东方?为什么选择向西航行?如何保证能够到达目的地?层层设问,引出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条件。 情景对话,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条件下,切实体会哥伦布的所思和所想,通过了解哥伦布远航的原因,进而全面分析 15 、16 世纪之际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以点带面,情景交融,适应学生思维的特点。 二、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评价 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评价,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根据徐蓝教授对“新航路的开辟”学习要点解读的角度,结合中外史学家的有关论述,老师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认识。 1.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在欧洲主要引起了两场革命,一场叫“商业革命”,另一场叫“价格革命”。 ( 1 )商业革命 马克思把“商业革命”定义为“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