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986532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略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略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略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略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靖边五小 冯晓琳 13720699444内容摘要:目前,很多老师研究的课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语文这门学科,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学生的文化基础的扎实与否,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它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语文基础能否更全面的掌握,因此,对小学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课堂气氛 授课艺术 学习兴趣 目前,很多老师研究的课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语文这门学科,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研究

2、。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学生的文化基础的扎实与否,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它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语文基础能否更全面的掌握,因此,对小学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据初步了解,在小学,有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一、创设教学情景,激活课堂气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的如此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呢?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在激活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

3、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我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学荷塘旧事之前提了一个问题:荷和塘能组成词吗?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这个问题是很浅显的。所以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就答:不能!而有的同学在经过思考后则说:能!学生们就开始有针对性地争论起来。最后达成共识:能!并且阐述了各自的观点。二、讲究

4、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单一,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现就对这些“趣味贫乏”、“教学两难”的课型谈谈体会。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内容,笔者在教学古

5、诗时,首先意识到像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应讲究讲授艺术,因此,但凡在讲授这一类型的课文时,我就把诗人的一些故事讲给学生听,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致。借此机会,我就才出示想教学的古诗。这样,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古诗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三、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语文的教学在课改的今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其它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学生特点,只要注意了解,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特点,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挖掘,就能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