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9865313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二、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

2、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3、 1.教师范读。(演示文稿1,音效,配乐)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3.研读第一节。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生答)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怒,卷,飞)指名朗读第一节,师生评议。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 4.研读第二节。 指名朗读第二节。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群童抱茅) 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又呈

4、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课堂上来不及提这些了,关于叹息什么,只以“诗人究竟叹息什么,读完全诗,大家自然会有全面的理解”带过。 5.齐读第三节。“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6.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

5、想法? 7.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可选环节:请同学们带着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饱含感情地朗诵全诗。) 三、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

6、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四、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五、作业:课下背诵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