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答案.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9864860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3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赏析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古诗词赏析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古诗词赏析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古诗词赏析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古诗词赏析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词赏析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赏析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映衬的形象,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有眼前实景,又有作者的想象之景。)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

2、有直接关系。E.“洪波”,重在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是写实景。2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C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3.下列判断有误的两项( B D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山岛竦

3、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D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E“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F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D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

4、阔的情怀。 5.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D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星汉,银河 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乐府诗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如龟虽寿中也有此类结尾。)6.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 A“临”表登上,“以”表

5、示东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由“临”字展开,登临所见。 C这两句交代了观察的地点和目的。 D诗句使我们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沧海的勃勃英姿。 7.对观沧海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宏伟的意境。B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观沧海后的深切感受。 C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在写景的十句诗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将眼前景物与奇特的想像融合在一起,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8.对这首诗理解得最正确的是( D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

6、,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海岛,再描绘海面,最后抒情。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秋风萧瑟”点明了时令。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岛和海。草木是动态的,洪波是静态的,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C这首诗通过对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

7、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C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

8、襟和宏大的抱负。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12下列对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B)A诗歌开头两句借景抒情,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波动荡漾的样子。C“洪波涌起”这四个字用奇特的想像,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日月星汉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宏大抱负。1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

9、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水何“六句,诗人既有大处落笔,也细处着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是大处落笔,“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从细处落笔,學“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这六句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埋下了伏笔。)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 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诗人运用了大

10、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试题分析:“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中的烘托分析不当,此处是直接描写,并非烘托。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1.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

11、是风大之意。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3.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

12、项是(D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4.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

13、,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一联是中间两联景物描写所触发的思乡之情,即景生情,也是对首联的照应,前六句不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 5.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

14、的心情。(联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表达出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居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表达的是淡淡的乡思愁绪,而不是“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所以D项表述错误。)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诗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

15、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7.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8.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9.对“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没有消退,一轮红日从海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